思想周刊|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发布时间:2025-08-04 16:44 浏览量:2
新重庆-重庆日报 吴族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改进作风问题上,我们不能退,也退不得,必须保持常抓的韧劲、长抓的耐心,在坚持中见常态,向制度建设要长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推动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但“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长期性、复杂性,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牢固树立中央八项规定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的意识,从制度建设的高度、机制创新的深度锲而不舍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贯彻落实,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塑强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制度理念,筑牢党的作风建设思想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党性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的具体体现,是广大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党内存在的种种弊病,党中央出台中央八项规定,成为改进工作作风的切入口和动员令。中央八项规定一出台就作为正式的党内法规,没有以“试行”“暂行”或者“试点”形式发布,说明其不是临时性政策,而是以制度形式确立的长期遵循。为配合中央八项规定,党中央出台了《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及其他党内法规,这些法规构成了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主要内容,同样是必须遵守和执行的制度要求。制度理念是制度执行的思想基础,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制度理念,就是要塑强对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意识。一是培育制度尊崇意识。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刻理解作风建设在党的历史上的重要作用,深刻认识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必须坚持的原则和必须履行的责任。二是培育制度敬畏意识。常态化开展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警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不断增强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认同感和敬畏感,增强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自觉性坚定性。三是培育制度规矩意识。牢固树立纪律至上的意识,通过深刻领会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格按党性原则办事、按政策法规办事、按制度程序办事,始终做到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
狠抓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制度执行,确保党的作风建设见常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重从制度机制上解决问题,树立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实现抓作风建设制度化、常态化。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制度如果不能落地,就会变成“稻草人”,成为摆设。新时代以来,为配合中央八项规定,党中央制定出台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多项重要党内法规,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制度保障体系日益完备。建立制度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制度执行、问题解决最终需要靠人。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一贯到底,离不开制度的执行,离不开“解决问题”这一导向,离不开“人”这一关键因素。一是抓住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引导领导干部带头查摆自身作风方面的差距和不足,带头从严要求自己,带头从严要求亲属子女,带头转作风、树新风,以上率下带动形成良好风气。二是层层压实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到日常工作之中,紧盯普遍发生、反复出现的作风问题,持续深化整治,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三是践行群众路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找准作风问题的症结所在,及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以人民满意作为作风改善的标准,自觉接受群众评议和社会监督。
推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机制创新,促进党的作风建设固长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形成优良作风不可能一劳永逸,克服不良作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长期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只有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才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根本保证,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随着社会发展,“四风”问题不断变异翻新,出现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笑面官僚主义”“以讲课费、课题费、咨询费等名义变相送礼、拉关系”等新变种,打击潜滋暗长的隐形变异行为,成为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面临的新挑战。面对作风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必须与时俱进推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机制创新。一是健全制度责任体系。加快构建管党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第一责任人责任、“一岗双责”等完整责任链条,以“责任链条”紧扣“落实链条”,确保责任主体、责任要求、考核问责全链条贯通。二是完善制度监督体系。各级纪委要履行好监督责任,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综合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作用,形成监督合力。三是创新制度实施办法。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严查严处重点领域、重要场所的顶风违纪行为,严管严控“三公”经费,建立数智化财政资金监管体系,切实增强监督效能和风险防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