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那些被童年温暖过的人,后来活成了光
发布时间:2025-07-09 17:29 浏览量:1
01 童年的糖,甜了一辈子
朋友阿杰讲过一个故事:
他5岁那年,不小心打碎了妈妈最爱的花瓶。害怕责骂的他躲在房间里发抖,直到妈妈推门进来,没有怒吼,而是蹲下来问他:“手有没有被划伤?”
确认他没事后,妈妈捡起碎片说:“你看,花瓶碎了就拼不回来了,但我们可以一起画一个新的。” 那天下午,母子俩在纸上涂鸦,画了一个歪歪扭扭却独一无二的花瓶。
30年后的今天,阿杰已是知名设计师。每当遇到挫折,他总会想起那个午后——原来犯错可以被温柔接纳,破碎的东西也能变成新的创作。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情感库存”:童年积攒的温暖、安全感、被接纳的体验,会成为成年后应对压力的“心理资本”。
那些在爱里泡大的孩子,即使日后遭遇风雨,骨子里的安全感也会托住他们。
02 幸福童年的“三颗种子”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童年是人格发展的根基期。那些能被童年治愈的人,往往在生命早期种下了三颗种子:
① “我值得被爱”的底气
知乎上有个提问:“从小被无条件爱着是什么体验?”
高赞回答是:
“就像心里住进了一个小太阳,以后无论走到多黑的地方,都知道有光等着自己。”
纪录片《人生七年》跟拍了一个叫尼尔的男孩。他7岁时在伦敦郊区奔跑,镜头里的他眼睛发亮:“我妈妈说我以后可以当宇航员!”尽管后来他经历失业、流浪,但中年时仍能振作起来当议员——因为童年的爱给了他“人生总会变好”的信念。
② “世界很安全”的信任感
神经科学发现,童年时期如果养育者能及时回应需求,孩子大脑会发育出更健康的压力调节系统。
作家三毛曾在《稻草人手记》里回忆:小时候夜半惊醒哭泣,父亲总会立刻开灯,把她搂在怀里哼歌。这种“随时会被接住”的安全感,让她后来即使流浪撒哈拉,也始终保持着对世界的热忱。
③ “快乐可以很简单”的感知力
幸福童年未必需要物质丰盛,而是培养孩子从微小事物中获得快乐的能力。
一位网友分享:小时候家里穷,但妈妈常带她在雨后找蜗牛,用旧报纸折船比赛。
如今她年薪百万,却最怀念“和妈妈分一根老冰棍”的下午。这种能力,让成年后的她不易陷入“追求更多”的焦虑。
03 童年的伤,可以被爱改写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有幸拥有完美童年。但心理学中的“代偿修复”理论指出:只要在成长过程中遇到足够的“矫正性体验”,大脑仍能重建安全感。
案例:
小A父亲酗酒,但大学时遇到总夸他“做得不错”的导师,逐渐走出自卑;
女孩B从小被否定,结婚后丈夫常对她说“你这样就很好”,慢慢学会自我接纳。
正如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所说:“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
如果你童年有缺憾,试着主动寻找或创造这些体验——
结交能肯定你的朋友
记录“今天我被温柔对待”的瞬间
养一只见到你就摇尾巴的狗
04 现在开始,做自己的“好父母”
“治愈童年”不是回到过去,而是把曾经缺失的东西,现在送给自己。
每天做件“宠自己”的小事(买一束花/允许自己发呆半小时)
心理学家约翰·鲍比说:“我们毕生都在寻找童年体验的印证。”
那些被童年温暖过的人,身上往往有种特质——
他们跌倒时不会恐慌,因为记忆里有双手扶起过他们;
他们敢对世界敞开心扉,因为很早有人教会他们:“你值得被好好对待。”
幸福的童年不会让一生无风无浪,但它会在你心里种下一盏灯。
当黑夜来临,你知道光就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