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契锐评丨当鸡汤无法鼓舞士气,换帅能否重塑生机
发布时间:2025-07-10 02:25 浏览量:1
信念与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
当下的市场环境,复杂而艰难。尽管投研机构、险企经营管理层等,在对外传播口径中一致坚称,下行阶段,寿险在居民财富管理生态圈中所扮演的角色将更为关键,寿险繁荣的客户基础亦将更加坚实。
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假定保险可以成为普通社会公众财富管理的重要甚至首要选择时,社会大众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速或已陷入瓶颈。毕竟,在下行周期,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可以持续独领风骚,亦仅有通缩背景中,“保本”才会成为群体的趋同性选择。
现实中,寿险业新单保费增速承压早已是不争的事实。据国金证券研报,2025年一季度,头部险企新单保费增速普遍出现负增长,个别呈现正增长的险企,原因则基本集中于如下两点:
一是主推佣金水平远超同业的短期高现价产品;二是在银保渠道主推“纯理财/投资”性质的趸交产品。
二者其实有着诸多共性。比如,都是保险业野蛮发展时代的典型手法;比如,都是资本驱动负债发展模式下的核心操作;再比如,都是前期已被接管险企的常规操作。
换言之,如仍坚守稳健发展的经营逻辑,寿险业新单保费负增长或才是当下的主流趋势。但对于习惯了规模至上经营逻辑的保险业或者保险业高管而言,“有毒的保费”也是“甜美的果实”,即便这颗果子所埋下的风险隐患,可能需要继任者用未来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周期来消解。
行业的焦虑—换帅
当新生代奋力地爬上权力的巅峰后,却空留一声叹息。
有媒体梳理了上半年险企高管更迭情况,除大型头部公司常规的排名布阵外,中小险企高管的调整其实并没有像预想中的那样频繁,可关注的是,相对更年轻,更具冲劲的高管加速走向前台。
现实中,增长焦虑之下,股东对经营管理层的要求会更加聚焦,保费增速的分量更重。而保费规模至上观念之下,曾经野蛮套路重出江湖自不意外。过往所言的、种种长期主义则更趋成为虚无主义的代名词。而“敢为”自然则成为当下选人的重要考量因素。
党管干部的管理要求通常是发挥“头雁效应”,不做“稻草人”、当好“施工队长”,不做“裱糊匠”、有“两把刷子”,不做“两面人”、成为“行家里手”,不做“二传手”,等等。
但在今天,头雁、行家里手、施工队长这些似乎愈发不重要了,只要敢于出手拿保费便是好的管理者,更好一点的则是做好“裱糊匠”,熬好心灵鸡汤,在各个业务条线鼓舞代理人士气,画好大饼。
因为,今天似乎所有的继任者都无法拿出真正切实有效的带领公司走出发展困局的真招、实招。
比如,当下寿险公司各类峰会似乎成了更彻底的“鸡汤大会”——公司高层纵论宏观形势、点评公司业绩,历数公司赋能手段,台上讲的豪情万丈,台下悄悄离场。
多次参会的代理人吐槽说:现在的形势谁都能感受到,公司好不好不用看业绩,就看公司的产品费用政策变化,就看自己能不能挣到钱;至于赋能手段,现在行业内各公司区别不大,区别只是大公司、中型公司和小公司。明明大家资源都差不多,偏偏每次都拿出来讲自己最好,就没意思了。
但作为高层,不去讲自己的独特赋能手段、不去喂鸡汤,又能怎么办呢?
毕竟,管理领域的天才在时代潮流中亦是微不足道的,面对当下困境,即使三头六臂恐也是一筹莫展。
破局之路—反内卷
当市场价值失序时,政策决策纠偏的价值功用便会彰显。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要求主动破除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和“内卷式”竞争;随后,《政府工作报告》对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作出了相关安排。
目前,对于“内卷式”竞争的主流定义是,为了维持市场地位或争夺有限市场,不断投入大量精力和资源,却没有带来整体收益增长的恶性竞争现象。
对此,个体的感受最为明显。作为普通社会公众,苦内卷久矣。毕竟,996是造成个体生活和工作失衡的主要推手,已成社会共识,“福报”已让越来越多的人无法寻找到“生”的意义。
但回望历史,个体的感受基本无法左右社会发展的进程,资本的走向才更容易改变趋势。
从实践看,商业意义上内卷的杀伤力已愈发明显。典型的是,价格越来越低的汽车,让供应商叫苦不迭的同时,亦让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担忧愈发沉重。也正是基于此,近日多地协会印发相关文件,大声疾呼反内卷。
再看近年来的保险业,同质化竞争的大背景下,既卷价格又卷费用,既卷员工又卷同行,或许唯一不卷的就是产品质量。整体的竞争日趋陷入无序的漩涡。
当然,对于保险业而言,陷入全面内卷也仅仅是近年来的事情。在此之前,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整个行业的发展亦呈突飞猛进之势,快速流入的现金流,让保险业可以舒舒服服地活着;但随着形势波动,勤俭持家(降本增效)这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迅速成为险企发展的良方。
一如行业的“报行合一”,作为反费用内卷的标志性举措,实施以来确实有效地平滑了利差损的风险曲线,但除此之外,可以从政策端改善无效内卷的方式,短期内似乎也很难找到。
但现实往往很打脸——在穷尽卷费用、卷加班等一系列操作后,却发现仍旧无法寻找到获取增量的突破口。
卷下去,各方受损,无人受益;不卷,似乎又无法对冲业绩下滑带给管理层的焦虑。
所以有人说,今天上任的高管(特指一把手和业务分管总),纵有千般天赋,亦无法从时代的浪潮中脱颖而出。对于高管而言,最后比拼的只有心态,更确切地说,是能上能下的心态、是能承担违法违规风险的心态。
换言之,如果不能较为快速地在行业内完成规模性的兼并重组,保险业的高管们可以是实实在在的草台班子,只要ta有一颗大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