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诗家集评|孟大川诗词选辑
发布时间:2025-07-14 07:27 浏览量:1
孟大川法学教授,在职律师。退休后以诗词与摄影为养老方式,有诗词作品在多家名刊发表,有摄影作品入展中国文联。
甘南大草原
花野草宁天地芳,爽风绿意牧歌扬。
丛林法则此难见,生命均沾日月光。
天许评:前两句铺垫得好,故转接议论就理由充足,自然而然。
大剧院
宫殿明星演出频,红尘故事数番新。
一张门票价多少,座上宾无穷苦人。
何其三评:多少讽喻之意,皆由“座上宾无穷苦人”句中托出。
红灯笼
时因佳节喜,年味喛灯笼。
飘动长街里,冬风被染红。
周学锋评:一个“染”字,冬风便红了。明写灯之故,实为春之魔力。
悼马老识途
蜀中纵马志求真,天下立言心系民。
含泪梨花同悼念,世间少一识途人。
归樵评:将被悼念者“马识途”三字分别嵌入第一句与第四句中,既切名切事,又浑融自然。
登青城山
缆车天路入云霄,落地方知峰岭遥。
捷径从来难到顶,还须挥汗赴高标。
郭培友评:运用对比。一二句一“入”一“落”形成对比,为下边做好了铺垫。借景抒情。一二句写景,转合句抒情。 “捷径从来难到顶”出彩句,此句一语双关,既写出登山,又写人生。并且承上启下,结句的抒怀也就水到渠成。
稻草人
莫道多余碍播耕,神奇秸秆也含情。
孔明借箭废为宝,稻草人成十万兵。
李显彬评:同题中此绝以内容取胜,不走寻常路。铺陈得法,转结有力。犹以转结转到草船借箭之上,出人意表。
劳动节忆巴山儿童背二哥
少年负重也称哥,气喘腰疼脊欲驼。
打杵苦撑穷岁月,芒鞋遍踏险山河。
鸡鸣背起一轮日,夜晚瘸归千嶂坡。
今喜乡村车笛响,飞奔万里不磋砣。
吴长龄评:打杵,驼脊,瘸归,特殊年代底层生活之真实写照。“背二哥”已辱贱至极,尚是儿童!养尊处优一代尤当读一读这样的作品。
卖菜农
夜半摘鲜菜,黎明挤市场。
喧声惊算计,还价叹荒唐。
数月辛勤果,几元羞涩囊。
日头临正午,肚里响饥肠。
宋善岭评:言直而切,平易近情,悯心难得。
王聪颖评:敢于直面世象,常怀悯农之心,仅此一点,便胜过许多风花雪月之作。
观傣族园泼水节
无云频有雨,有浪却无风。
衣湿心尤暖,人欢意不穷。
吉祥淋大众,圣洁降蓝空。
忽忆水中仗,儿时曾逞雄。
孙群:首联生动形象。中二联以白描出之似更好。尾联联想儿时水仗也颇适合。
农民工元宵后之远方
元夕灯残夜未央,欢筵欲散月生凉。
繁星寥落如人远,旧梦依稀似焰光。
情牵亲知心难舍,身披风雨路尤长。
明朝踏破千山雾,为启新程向异乡。
雷海基评:诗写元宵节日后这一天特殊的生活很到位,首联写元宵节日,尔后写出门去生活的心情,把心情写得复杂,矛盾,在矛盾的心情下毅然早起上路,开启新程。这就是生活的真实,生活在矛盾之中,矛盾的生活才品尝酸甜苦辣,有滋有味。
郭培友评:创造矛盾,增强对比是诗词创作的技法之一。以节后离乡为切入点,把节庆余温与远行寒意进行冷暖对比,"月生凉"精妙,既实写元宵后春寒料峭的物理温度,又虚写离乡者内心的孤寂寒凉,实中孕虚。多处留白,不写具体送别场景,场景留白,不写具体人物,人物留白,结尾收束于"向异乡”,至于悲乐,亦是留白,如此一来,每个异乡人都在诗中找到自己的投影。
苏堤吟
淤泥变宝四时春,岸柳栖霞千载新。
美誉官声铭姓氏,修堤者是大文人。
李显彬评:首句白了一点,但好在转结有韵有味,由此绝可证,有一个好的转结,是绝句的生命所在,若结句不好,开头再是精巧也提不起读者兴趣。
何其三评:欲以另类方式为大文人立传者,可借鉴此诗。
梁华煜评:北宋元祐四年,苏轼第二次任杭州知州时,发现西湖“草长水涸,葑田占湖之半”,湖面萎缩导致灌溉、航运受阻,水旱灾害频发,已严重威胁杭州百姓生计。于是上书朝廷,将疏浚产生的葑草和淤泥巧妙利用,筑成苏堤,既解决了废弃物的处理难题,又贯通了西湖两岸交通,诗中“淤泥变宝”即缘于此。本诗以凝练的语言概括了苏轼疏浚西湖、修筑苏堤的功绩,并颂其为文人情怀与民生治理相结合的典范,体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念,彰显了“美誉官声铭姓氏”的深远影响,具有现实意义。
晚秋银杏
满眸秋色是金黄,杏叶燃情笑雪霜。
拷贝暖阳心不冷,回归厚土爱尤长。
才将硕果报恩主,又以风姿美故乡。
胜景何须唯嫩绿,飘然告老也辉煌。
横道子评:“拷贝暖阳心不冷,回归厚土爱尤长”,“暖阳”对“厚土”,耐品。尤其“拷贝”,新词入诗,切“光合作用”,妙绝。此联是写“叶”金句,前无古人,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叶”的个性,意蕴深长。更值得称道的是尾联,“飘然告老”,淡定、自信、从容,好有风度。孟教授把晚秋银杏写出了自家的味道。写诗好比腌菜,把你的菜放自家缸里,关键要“滋”进那点儿属于自己的人生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