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造假1.2亿股价0.63元,监管终于下死手!退市锦港凉透了!
发布时间:2025-07-22 07:56 浏览量:1
600190退市了!股价0.63元,跌得比超市临期牛奶还便宜;连续四年财务造假,虚增利润1.2亿,相当于把股民的钱当冥币烧;两个高管被铐走时,手里还攥着25亿的担保合同——这不是电视剧,这是A股每天都在上演的“造假现形记”。今天咱们不聊K线,就扒扒这家港口公司是怎么把自己玩死的,以及你账户里的钱,是怎么被这群“影帝”骗走的。
一、从“港口老实人”到“造假惯犯”:这家公司的财报,连小学生都骗不了
退市锦港,听名字挺正经,干的是“油品、粮食、煤炭装卸运输”的港口生意,按理说这行当靠天吃饭——船多货多就赚钱,船少货少就喝风,利润波动很正常。可它偏不,硬是把港口干成了“印钞机”:2022年到2024年一季度,三年半时间虚增利润1.2亿,最夸张的2023年,披露利润里65.96%是假的!啥概念?你买个西瓜,三分之二是海绵;你点份外卖,一半是包装盒——这哪是做买卖,这是玩“拼多多砍一刀”,砍的全是股民的本金。
它咋造假的?公告里写得“文雅”:“虚假贸易业务及跨期确认港口包干作业费收入”。翻译成人话:左手倒右手假装做生意,今年的活挪到明年算钱。举个例子:你开了家包子铺,今天卖了100个包子,正常记账赚200块。但你想让账本好看,就找亲戚假装买1000个包子,钱先打给你,转头你再偷偷还回去——账上多了2000块利润,实际上包子一个没多卖。这就是“虚假贸易”。至于“跨期确认收入”,更简单:下个月才来的货船,这个月先把“装卸费”记到账上,寅吃卯粮,拆东墙补西墙,反正先把财报的“面子”撑住。
最讽刺的是,这造假不是“一时糊涂”,是“长期规划”。2018年到2021年就开始造假,被查后居然不收敛,2022到2024年接着来,连续四年财报全是假的!就像小偷被抓了现行,不但不认错,反而掏出另一把钥匙:“警察同志,我家里还有个保险柜没来得及撬呢!”这种“顶风作案”的嚣张,背后是啥?要么是觉得监管“罚酒三杯”,要么是高管们已经把公司当成了私人提款机,不捞白不捞。
二、股价跌到0.63元:股民抄底抄了个寂寞,“低价股”成了“废纸股”
退市前最后一天,退市锦港股价0.63元/股,1000股才630块,够买两箱中档牛奶,或者一顿海底捞的半份毛肚。可你敢信?这股票曾经也是“风光过”的。往前翻几年,股价最高时摸到过6块多,现在跌得只剩零头的零头,比超市打折的临期面包还不值钱。
有人说:“低价股怕啥?退市整理期说不定能反弹,搏一把单车变摩托!”醒醒吧!这轮退市整理期,它15天跌了30.77%,从0.91元跌到0.63元,买10万进去,出来只剩7万,这哪是反弹,这是“跳楼机”。更坑的是,退市后股票要去“新三板”,那地方流动性差得像沙漠,想卖都找不到接盘侠。有股民吐槽:“早知道买这股,不如把钱扔水里听个响,至少还有个水花。”
为啥会跌成这样?因为市场不傻。连续四年造假,公司早就被掏空了。你以为买的是“港口资产”,其实是高管们的“造假欠条”;你以为看的是“利润增长”,其实是他们编的“致富经”。当真相揭开,股价就是“裸奔”——0.63元不是底,可能连“底裤”都算不上。
三、25亿担保+1.5亿官司:退市了还欠一屁股债,谁来填这个坑?
退市锦港最绝的是,临死前还留了个“大礼包”:两桩官司,加起来可能要赔1.5亿。广发银行那笔1.05亿,营口银行那笔4424万,公司都已经提起上诉,但明眼人都知道——退市公司拿啥赔?账户里的钱可能早就被关联方“借”走了,港口设备说不定都抵押了,最后大概率是“判决赢了,执行不了”,银行和债权人只能自认倒霉。
更离谱的是那个“25亿关联担保”。2024年2月,公司偷偷给关联方“辽西投资”担保25亿,啥概念?相当于公司2023年披露利润(虽然大部分是假的)的36倍!就像你月薪5000,却给朋友担保200万贷款,朋友跑路了你就得还——这不是傻,这是故意掏空公司。当时签字的高管宁鸿鹏、曹成,现在已经被逮捕了,可25亿的窟窿谁来补?股民吗?
这些操作背后,暴露的是公司治理的“烂根”。公章随便盖,担保随便签,董事会成了“橡皮图章”,中小股东连知情权都没有。A股有些上市公司,表面是“公众公司”,实际是“家族作坊”,老板和高管们把公司当提款机,左手担保右手借钱,最后拍屁股走人,留下一地鸡毛让股民和债权人收拾。
四、高管被逮捕:辞职不是“免罪符”,手铐才是“毕业证”
这次最解气的,是两个高管被抓了。时任副总裁宁鸿鹏、曹成,因“违规披露重要信息罪”被锦州中院逮捕。公告里写得清楚:他俩知道25亿担保的事,却在《2024年半年度报告》上签字“确保真实、准确、完整”——这不是“未勤勉尽责”,这是赤裸裸的“合谋造假”。
以前A股高管造假,处罚常是“罚酒三杯”:公司罚60万,高管罚30万,顶格了。现在不一样了,宁鸿鹏、曹成不但丢了工作,还得“进去”踩缝纫机。这释放了一个信号:造假不是“职场失误”,是犯罪;辞职不是“免责金牌”,手铐才是“造假毕业证”。
但还有个问题:光抓小兵够不够?公告里只提了“副总裁”,那签字的董事长、财务总监呢?是不是也该拉出来遛遛?要知道,财务造假是“系统工程”,不是一两个副总就能搞定的。就像盖房子,副总最多是“包工头”,真正拍板的是“开发商”。如果只抓“包工头”,放过“开发商”,那下次还会有人铤而走险。
五、审计机构去哪了?A股的“财务守门员”,别再当“稻草人”
聊到造假,绕不开审计机构。退市锦港连续四年财报造假,每年虚增利润占比最高65%,审计机构愣是没发现?这就像家里进了贼,防盗门锁着,监控开着,保安却在值班室睡大觉——到底是瞎,还是装瞎?
A股审计机构的“稻草人”现象,早就不是秘密。有些会计师事务所,拿了上市公司的钱,就成了“提线木偶”:客户说“利润要多少”,他们就“调整到多少”;客户说“这个窟窿得盖住”,他们就“出无保留意见”。最讽刺的是,就算审计失败,处罚也轻得可怜:罚点钱,暂停业务几个月,换个马甲又能出来接活。对比国外,瑞幸咖啡造假,审计机构安永被SEC罚款1亿美元;而A股某大所审计造假案,顶格罚款才600万——这哪是处罚,这是“鼓励”造假。
要根治造假,必须把审计机构的“屁股”摆正。审计费不能由上市公司直接付,得由第三方监管机构统一管理;审计失败了,事务所要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负责人要追究刑责。只有让审计机构“不敢放水”“不能放水”,财报才能从“剧本”变回“账本”。
六、给股民的三句大实话:别再当“韭菜”,这三个坑千万避开
退市锦港的故事,不是孤例。每年A股都有几家公司“爆雷”,股民轻则割肉,重则血本无归。总结三点血泪教训,记好了:
第一,别迷信“低价股”“国企背景”。有人觉得“股价1块多,跌不到哪去”,退市锦港告诉你:能跌到0.63元,还能去新三板跌成0.1元。也别觉得“国企不会造假”,退市锦港以前可能也是“根正苗红”,结果照样把股民当傻子。
第二,看财报先看“现金流”。造假公司的利润就像泡沫,一戳就破,但现金流骗不了人。正常公司“利润增加,现金流也增加”;造假公司“利润涨上天,现金流却趴着不动”,因为虚假贸易的钱转一圈又回去了,根本没真金白银进账。打开财报,先翻“现金流量表”,如果“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常年为负,或者和“净利润”差太远,赶紧跑!
第三,保留证据,别怕索赔。退市锦港这种因造假退市的,股民可以打官司索赔。2023年“泽达易盛案”,股民获赔1.23亿;2024年“紫晶存储案”,赔偿2.4亿。只要你在造假期间买过股票,保留好交易记录,就能去法院排队——虽然过程麻烦,但总比钱打水漂强。
七、退市不是结束,是A股“刮骨疗毒”的开始
有人说:“退市这么多公司,A股是不是不行了?”恰恰相反,退市常态化,才是A股成熟的标志。就像菜市场,总得把烂菜叶子扔掉,新鲜蔬菜才能进来;就像人体,总得把毒瘤割掉,身体才能健康。
以前A股“退市难”,很多公司靠“卖壳”“重组”续命,结果垃圾股满天飞,好公司被带坏。现在监管动真格了:连续亏损要退,造假要退,欺诈发行要退。2023年A股退市43家,2024年退市56家,2025年才过半,已经有30多家在路上——这不是“熊市”,这是“大扫除”。
当然,“刮骨疗毒”很痛。股民亏钱痛,公司退市痛,但长痛不如短痛。只有让造假者付出“坐牢+倾家荡产”的代价,让垃圾公司“应退尽退”,A股才能摆脱“赌场”骂名,真正成为“价值投资”的市场。到那时,你买的股票,才是公司的未来,而不是高管的“造假剧本”。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退市锦港的0.63元股价,不是句号,是问号——它在问A股的每一个参与者:你是想赚快钱,还是想赚稳钱?你是想当“赌徒”,还是想当“投资者”?答案,藏在你下次打开交易软件的手指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