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又赢了,日本时隔40年再次对美“投降”,日本网民怒火中烧
发布时间:2025-07-24 22:36 浏览量:1
2025年7月22日,特朗普在其社交平台上宣布,与日本达成“史上最大贸易协议”:对日关税从25%降至15%,日本承诺向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并开放汽车、卡车和农产品市场。
此消息一出,日本国内舆论瞬间炸裂,民众怒斥首相石破茂“卖国”,将其称为“广场协议”40年后的再度投降。
这份被特朗普称为“史上最大”的日美贸易协议,与其说是谈判的成果,不如说是一张明码标价的账单。
账单的第一行,是关税,美国对所有日本商品统一征收15%的关税。
第二行,是投资。日本必须向美国注入5500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它相当于日本2024年国家财政预算的三分之二,是掏空家底式的输血。
最致命的是账单的第三行,也是最小的那行字:投资产生的利润,90%归美国。
这笔钱不是投资,是贡品。
最后,日本还要彻底打开国门,放行美国的汽车、卡车,以及最让日本农民胆寒的——大米。至此,交易完成。
消息落地,东京的反应瞬间撕裂。
一边是资本的狂欢,日经指数应声反弹超过800点,丰田、本田的股价像坐上火箭般暴涨10%,交易员们长舒一口气,用跳涨的数字为“避免了更糟局面”投了赞成票。
另一边却是政治的崩塌,协议公布当天,首相石破茂的内阁支持率,雪崩般跌至20.8%,他所在的自民党,刚刚在参议院选举中惨败,丢掉了两院多数席位。
压力排山倒海而来,党内大佬麻生太郎的逼宫电话,地方支部的问责信件,塞满了首相官邸,石破茂心里清楚,自己的政治生命已经结束,他已向身边人透露,准备在8月底黯然辞职。
除了这两方,民众的怒火则更为直接,社交媒体上,“国耻”“卖国条约”“令和广场协议”等词条被愤怒刷屏,民调显示,六成民众认为政府让步过度,四成人直言“石破茂必须下台”。
资本在开香槟,国家在开药方,而首相,在准备下场。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割裂的情况呢?
其实是历史的记忆被再次唤醒。
人们无法不将眼前的这一幕,与1985年的《广场协议》重叠,那份协议,被普遍视为日本“失去的三十年”的起点,四十年的轮回感,像一道深刻的伤疤,在日本社会肌体上隐隐作痛。
不过这一次,痛感更加具体。
虽说汽车业虽然暂时躲过了25%关税的灭顶之灾,但汽车占日本对美出口的28.3%,15%关税虽比威胁的25%低,但仍将让丰田2025年利润直接蒸发8%。这下连丰田这样的巨头也感到肉疼,许多日产等企业已在悄悄盘算,将生产线迁往美国或许是唯一出路。
除了汽车行业,一些哀嚎还来自田间地头,因为美国大米每吨800美元的价格,不到日本国产米的一半,一旦进入日本市场,那么本地人自己种的国产米,还有谁会问津?
可以说这不是竞争,是清场,一位北海道的老农,在镜头前点燃了稻草人,绝望地嘶吼着“村子要没了”,视频点击量超过百万。
那么面对这种不平等协议,日本为什么不敢说“不”?
答案就藏在沉默的武器库里,日本手握1.1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这是足以动摇华尔街的金融核弹。但从始至终,它都未被摆上谈判桌。
因为没人敢承担动摇日美同盟根基的后果,这种恐惧,精确地定义了这段关系的不对等本质:在盟友身份之下,是无法反抗的宿命。
与日本达成协议后,特朗普毫不掩饰他的意图,他立刻宣布:“明天,我将和欧洲谈。”
世界看懂了,所谓的“日本模式”——用极限关税施压,逼迫对方签下“巨额投资+市场开放”的城下之盟——已经成为美国对待盟友的新范式。
从首尔到堪培拉,再到东南亚各国,所有美国的盟友都在紧张地重新计算自己的筹码。下一个会是谁?没人知道。
这无疑是美国优先战略的一次完美展示,它用最直白的方式告诉世界:即便是最亲密的盟友,也要为美国的利益让路,而日本的经济主权和战略自主性,被更深地捆绑在了美国的战车上。
一个在经济上更加依附于美国的日本,未来在亚太事务中还能否扮演独立角色?这为本就复杂的地区格局,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
协议里甚至没有写明投资的监管细则,这意味着日本的付出是即刻的,而回报却遥遥无期。
东京大学一位教授在电视节目中发问:“首相走了,日本的困境会走吗?”
这个问题,无人能够回答。它飘荡在东京喧嚣的街头,回响在太平洋西岸的上空。
本文信源:特朗普称美日达成贸易协议:对日关税15%,日本还要加5500亿美元对美投资 2025-07-23 08:26·观察者网
美日达成贸易协议!特朗普:日本接受15%税率,开放汽车、大米市场,对美投资5500亿美元!日本股市飙升,丰田股价大涨10% 2025-07-23 08:43·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