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节气丨立秋防燥,高温“加时赛”的智慧
发布时间:2025-08-07 12:26 浏览量:5
立秋,作为古时“四时八节”之一,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然而2025年的立秋,踩着闰六月而来,带着60年一遇的“晚立秋、母秋、秋包伏”三重标签,比往年更显“凶猛”。秋意尚未登场,夏日“余威”犹在,需要保持耐心戒躁,静候一场真正的秋凉。
“秋已立,暑难消。”民间素有“下午立秋热死牛”的说法,今年立秋正值8月7日13时51分,确实是个“晚立秋”。
城市温度与红色预警的“较量”,处处彰显人文智慧。面对近40℃的高温,成都文旅部门将80%的夏季活动调整至19时以后。夜游锦江项目接待量同比激增210%,不仅让市民避开烈日暴晒,更创造了“高温经济”新增长点;川内各大博物馆延时开放至8月31日,“博物馆奇妙夜”让趣味与知识并存。在这场热与凉的拉锯战中,以贴心举措为躁动的心灵降温。
图据四川博物院微博
即便“秋老虎”肆虐,细节中的清爽早已拉满。持续高温不仅让人体感不适,更要警惕因排汗机制失调引发的中暑、热损伤甚至热射病等健康问题。成都各大商场里的凉茶供应点、防暑药箱、延长开放的空调区,火车东站的“清凉驿站”,地铁423个站点的纳凉区……问路、解渴、应急,这些“清凉结界”一站搞定,守护市民安然度夏。
“晒秋”“摸秋”等古人立秋时节的习俗,承载着美好祝愿和期许,但能否迎来丰收总是未知数。今人的智慧,让丰收在望不再只是图景,而是更加具象化的现实。
靠天吃饭,但绝不望天兴叹。邛崃天府现代种业园的数智农业系统,就像智能稻草人,能连续动态监测和预警未来15天的微气候,为精准灌溉提供有力支持;大邑智慧农业产业园的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将土壤湿度、空气温度、未来降水等信息实时传输到手机,农作物长势一目了然;遂宁安居区的“新农人”操作无人机精准喷洒肥料,通过物联网传感器掌握每一株蔬菜苗的生长状况……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指尖轻点,“智”在掌握。
“吉时雨”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能及时将各种农田信息传输到手机 图据邛崃融媒
不必远行,四川人自有夏日特供。川西林盘这一经典生态模式,让人重拾自然初心;成都人民公园的“一号防空洞”新增除湿机、饮水机等设备,成为“天然空调房”;九寨沟、喇叭河等地藏着平均20℃的清凉密码。锦绣天府、安逸四川,让你轻松退出“高温”群聊。
立秋时节,延续着夏日的“热”,又平添了秋天的“燥”。那些流传千年的立秋习俗,蕴含着古人精准的生活智慧。
防暑润燥需兼顾。“咬秋”“啃秋”的习俗,寓意着要“咬住”夏日尾巴,迎接凉爽秋季。老北京人立秋讲究炖肉;山东、浙江等地有立秋吃桃的习俗;四川人则要喝“立秋水”,据说可以消解积暑。正如清代张焘在《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所记:“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暑热未消时,吃上一口清甜瓜果,既能消暑,又能愉悦心情。
在湿热交织的巴蜀大地,“贴秋膘”自有其独特风味。红油火锅、夫妻肺片、跷脚牛肉、甜皮鸭、口水鸡、酸菜鱼、回锅肉,再配上一锅酸菜老鸭汤……在麻辣鲜香中,细细品味属于秋天的舌尖盛宴。这是岁月在节气流转中赐予我们的美味。
要知道,“立”只是开始,而非收获之时。从青翠到金黄,作物成熟需要耐心等待。千百年来,大地按照自己的节奏,让万物完成最后的生长。这种等待,体现着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不急不躁,不盲目干预。
在静心等待中沉淀,秋日的凉爽终将如期而至。
本期话题
立秋!秋天的第一_____!快来造句!评论区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