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咖啡,长沙妹子“杂交”米食玩出新花样
发布时间:2025-08-07 12:24 浏览量:5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陈雪炎 赵周舟
坐在长沙天心阁古老的城墙上,一片金色“稻田”引人驻足。这不是复耕,而是湖南新消费品牌8117咖啡的“杂交实验场”——非洲咖啡豆邂逅湖南稻米,“杂交”出全球首发的稻香拿铁。
咖啡馆主理人曾杨正通过“杂交实验”,打造自己的“米食宇宙”,让“杂交”米食在中非博览会上变成拉近中非合作的味觉名片,在街头巷尾讲述“从吃饱到吃好”的新时代故事。
曾杨(左)在2025年第四届中非经贸博览会上与客人交流。
一粒米的“咖啡觉醒”
“8117”,是“袁隆平星”的编号,也是一粒米“杂交之旅”的密码。
“我们做杂交水稻出身,最擅长的就是‘杂交’。”曾杨说,“杂交”即取长补短,结出更优果实。她把首次“杂交”瞄准了米与咖啡。
2024年,隆平水稻博物馆向长期合作的隆平农场提出新课题:如何用更“酷”的方式,向百万中外游客传承袁院士精神?
“袁院士让中国人吃饱,我们想让人吃好。”曾杨团队从中非贸易背景出发,大胆设想:非洲咖啡与湖南稻米“杂交”,会碰撞出什么火花?“稻香拿铁”研发计划由此诞生。
跨界远比想象艰难。创业初期,团队日夜“恶补”咖啡知识——烘焙曲线、萃取参数、门店运营……这个曾经与土地打交道的团队,在咖啡馆的蒸汽棒前,一度手忙脚乱。
“但我们骨子里有股‘轴’劲儿,像伺候庄稼一样,研发必须扎扎实实。”通过近300天的“死磕”,团队携手江南大学、新希望公司等升级米乳工艺,测试了四十多种咖啡豆,终获想要的配方。首杯稻香拿铁诞生时,团队毫不犹豫以“8117”命名品牌,致敬那颗永恒的“袁隆平星”。
“我们的稻香拿铁火了!”2024年“十一”假期,在外度假的曾杨接到团队成员电话。她从视频监控里看到,排队人群蜿蜒至隆平水稻博物馆展厅门口。当日销量轻松破万杯。
打造“米食宇宙”
稻米与咖啡的成功“杂交”展现了米乳的无限可能。曾杨迅速调整策略,投入新“杂交实验”。
“研发新品更难,米乳应用案例太少,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曾杨想起了留学欧洲时最爱的某款冰淇淋,每次有新口味都要去尝试,但从没吃过米味的。于是,她着手研发第二款以“米”为核心的新品——米淇淋。
“配方调整不下100次。”2025年4月,米淇淋上市后即成为销量第二的“当家花旦”。
“太神奇了!这里面放了辣椒还是糖?”在2025年中非经贸博览会上,8117咖啡的创新饮品桂子油拿铁让外国友人惊叹。这款带着老长沙风味的饮品,正以东方文化叩击世界味蕾。“桂子油又甜又辣,像湖南人的性格。这是他们没尝过的味道,我们想让外国友人开开眼!”曾杨笑道。
“传统认为咖啡配牛奶,我们要打破这种观念,在全球展现米食魅力。”曾杨说,中国稻作文化传承数千年,咖啡文化传入不过几十年。从稻香拿铁到桂子油拿铁、栀子花香拿铁,这种“杂交”不仅为研发“更适合中国消费者体质的咖啡饮品”,更为传递湖湘饮食文化。
从一粒米出发,曾杨团队还研制出了米布丁、米立方、米面包、米酒等各种形态的产品。“专注这一粒米,深耕自己的赛道,这便是我们经营的核心理念。”曾杨团队正打造一个“米食宇宙”,让大米突破主食局限,成为现代饮食新宠。
点亮新消费地标
品牌走红后,“会说话的米”走出隆平水稻博物馆,入驻长沙后湖国际艺术中心、保利国际广场。今年五月,8117咖啡的“新种子”扎根天心阁古老城墙,以低因饮品开拓夜间消费,成为夜游必打卡点。“再好的种子,也要种进对的土壤。”曾杨说,“我想和景区‘组CP’,打造依托景点、一城多场景的新消费地标。”
夜晚的天心阁店,城墙灯光亮起,稻田泛着金光。点一杯稻香拿铁,坐听蝉鸣,儿时记忆涌上心头。“天心阁承载老长沙记忆,我们在设计上下了功夫,提供沉浸式稻香文化体验。”曾杨将主色调定为象征青苗、稻米和丰收的“绿白橙”,在店前种植水稻,品牌新LOGO更是别出心裁采用“稻草人”形象,“过去守护粮食安全与耕地,现在守护国民饮食安全,‘守护’二字不变。稻草人风雨无阻守护稻田,正如我们守护和延伸米的生命。”
谈及选址天心阁,曾杨直呼是缘分与努力的“化学反应”。“去年参加进博会,天心区商务部门现场就递出橄榄枝,会后专人对接,非常暖心。”曾杨坦言。
如今,除米乳食品外,曾杨团队还开启了文创“杂交实验”——憨态可掬的“米米子”水稻挂件、“爷爷的菜园”蔬果挂件,以及金属徽章、盲盒、贴纸……拓宽着“米食宇宙”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