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1死1伤”后续,凶手有短暂性精神病,不用坐牢了?

发布时间:2025-07-06 18:31  浏览量:2

广东“1死1伤”后续,凶手有短暂性精神病,不用坐牢了?

有精神病就能为所欲为?

这个问号,沉甸甸地压在每一个看到广东吴川这起案件的人心头。

今年3月,广东吴川市的一个村子里,发生了一桩血案。

凶手杨某某,闯入了他初中同学林先生的家中。

手起刀落,酿成了林家两兄弟一死一伤的惨剧。

死者,是林家二哥。

重伤的,是林家大哥,也就是凶手的同学。

受害者的妹妹林女士,在悲痛中拼凑出了事发的经过。

她说,凶手杨某某和她大哥是十几年的老同学了,关系好到放假都经常混在一起。

事发前一天,杨某某还来家里,让大哥带他去做胃镜,晚上甚至就借宿在他们家。

谁也想不到,第二天,这个“好同学”会变成索命的恶魔。

案发当天下午,杨某某戴着头盔,从外面提了一把崭新的大菜刀回来。

大哥在楼上,先是听到楼下二哥发出凄厉的呼救。

他冲下楼,看到二哥已经倒在血泊中。

大哥的第一反应是夺刀,但他身材不如对方高大,搏斗中自己也被砍至重伤二级。

四肢、头部、脖颈,遍布刀伤,双脚的骨头都被砍断。

最让人不解和胆寒的是,动机成谜。

连侥幸活下来的大哥也说不出,这位十几年的朋友,为何突然痛下杀手。

案件移交,等待审判,这本是天理昭昭的流程。

可就在7月4号,一份精神鉴定报告,让整个事件的走向拐了一个诡异的弯。

凶手杨某某,被鉴定为“急性短暂性精神病”。

鉴定意见是:作案时没有刑事责任能力。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他可能不用坐牢了。

这份鉴定,像一盆冰水,浇在了受害者家属早已破碎的心上。

林女士表示绝不接受,她要申请重新鉴定。

这事的根子,恐怕不只在法律条文的缝隙里,更深藏于我们教育的某个盲区。

下面,我们就从教育的视角,来深挖一下这口让人不寒而栗的枯井。

杨某某是谁?

他不是凭空出现的恶魔,他是大哥的“初中同学”,是“相识十几年的朋友”。

他有正常的社会关系,懂得在不舒服时“去做胃镜”,懂得人际交往中“借宿”的基本礼仪。

从表面看,他是一个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甚至可能更高教育的现代社会成员。

可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正常的人,内心却可能是一片荒原。

这恰恰是我们现代教育最大的隐忧:我们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去教孩子知识、技能,教他们如何解题,如何考试,如何适应社会规则从而获得更好的资源。

但我们却很少,或者说完全忽略了,教他们如何安放自己的内心。

我们教会了他们如何“有用”,却没教会他们如何“为人”。

当一个人的内心缺乏坚固的道德基石和情绪的压舱石,知识和技能反而可能成为更危险的工具。

他知道如何伪装成朋友,也知道去哪里能买到最锋利的刀。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发出了警告: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这话的意思是,一个人要是没有“仁心”这个内核,学再多的礼节、奏再美的音乐,又有什么用呢?那些都只是空洞的躯壳。

这个杨某某,他的行为不正是这句话最血淋淋的注脚吗?

他有“同学”之礼,却无“朋友”之仁。

他的内心世界,可能就像T.S.艾略特诗里的“稻草人”,头部塞满了稻草,空洞、干枯,一阵狂风(所谓的急性精神病),就能让他彻底失控,散落一地。

我们的教育,如果只专注于“术”的传授,而忽略了“道”的建立,最终培养出来的,可能就是这样一批批内心空洞的“稻草人”。

再来看这份“急性短暂性精神病”的鉴定。

它无疑是“科学”的产物,是精神病理学专家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做出的专业判断。

在法治社会,我们被教育要尊重科学,相信专业。

可为什么这份科学的报告,非但没能平息争议,反而激起了更大的民愤?

问题就出在,我们的教育,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缺忘了普及“科学精神”。

真正的科学精神,不只是对结论的盲从,更是对过程的审视,对权威的叩问,以及对人性复杂性的敬畏。

当一份冰冷的医学术语,要豁免一桩残忍的杀人行为时,公众的直觉会感到被冒犯。

这种直觉,不是反科学,而是一种朴素正义观的自我防卫。

人们质疑的,不是精神病学本身,而是:这个鉴定过程是否严谨无瑕?是否存在其他可能性?

“短暂性”这个词,如何能在事后精准地回溯和界定?

古希腊的先哲苏格拉底,被誉为最有智慧的人,但他却说: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这才是科学精神的极致体现,因为它承认自身的局限,对未知保持谦卑。

一份精神鉴定,可以作为证据,但不应该成为终结一切讨论的“神谕”。

我们的社会教育,需要引导公众理解,法律框架下的正义,是一个不断质证、辩论、无限趋近真相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等待标准答案下发的课堂。

当“科学”被简化为不容置疑的标签时,它就失去了自我净化和发展的能力,反而可能成为掩盖真相或逃避责任的盾牌。

这件事发展到今天,林女士一家的悲痛,是整个事件的原点。

她们选择申请重新鉴定,这条路注定艰难。

但这个行为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关乎全民的“公民教育课”。

当程序正义的结果与我们内心的实体正义感发生剧烈冲突时,我们不应该选择沉默或认命。

而应该在规则的框架内,去穷尽一切可能,去发声,去质疑,去行动。

这正是现代教育赋予每个个体的权利,也是责任。

“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教育就是生活本身。”

什么意思呢?

真正的教育,不只发生在教室里,它就发生在当下。

毕竟,除了课堂之外,人生阅历就是最好的实践课。

不过对于林女士来说,这堂课未免有些过于残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