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野鸡成患:为何无人敢尝,反成农民心头患?
发布时间:2025-07-15 20:14 浏览量:1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鸟和野鸡已经成为农民的伤心事”
东北上世纪山林里想撞见一只野鸡得靠运气,如今黑龙江农户的监控里,一小时能拍到27只野鸡。
从稀罕物到数量翻百倍的野鸡,为何反倒成了“烫手山芋”?
为何农民不敢惹了?背后有什么原因?
在东北上世纪想撞见一只野鸡得靠运气,而如今野鸡遍地都是,数量都是翻百倍的。
其中20种是特有的,分布几乎遍及各处。
不过好景不长,100多年来东北经历了巨大的变化,野鸡数量慢慢少了,珍贵的鸟和野鸡都快不见了。
转折始于生态保护力度的加大,退耕还林让山林面积扩大,禁猎政策让捕猎行为几乎绝迹,野鸡的生存环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
更关键的是,它们在东北几乎没有天敌,猛禽数量有限,狐狸、黄鼬等小型食肉动物又常遭农户驱赶,这让野鸡的繁殖如鱼得水。
一只雌鸟一年能产10-20枚蛋,幼鸟存活率高达70%,短短十年间,曾经的“稀客”便成了随处可见的“常客”。
在黑龙江五常的稻田里,农户们常能看到成百只野鸡结群觅食。
它们扒开土壤啄食种子,踩倒幼苗,刚播下的玉米地一夜之间就能被翻得乱七八糟。
有农民算过一笔账:一亩地因野鸡破坏,减产至少20%,严重时甚至颗粒无收。
“不是不想吃,是真不敢动”,辽宁昌图的老农王建国的话道出了农户的无奈。
作为“三有保护动物”,猎捕、食用野鸡均属违法行为,轻则罚款,重则追究刑事责任。
去年当地有个年轻人抓了10只野鸡下锅,被举报后不仅罚了5000元,还落了个刑拘的记录。
更让农户犯怵的是野鸡的“碰瓷”属性。
它们看似机警,实则胆大,常趁农户不备闯入鸡舍偷食,一旦被驱赶就会扑腾着翅膀假装受伤,引来路人围观。
有农户曾因驱赶野鸡时不小心碰掉了几根羽毛,被人拍下视频发到网上,引来“虐待保护动物”的指责,最后不得不公开道歉。
至于食用,除了法律红线,安全风险也不容忽视,野鸡长期在野外觅食,可能携带禽流感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高温烹饪也未必能完全杀灭。
2023年吉林某村就曾出现因食用野鸡肉引发集体腹泻的事件,让本就对野物心存顾虑的东北人更加敬而远之。
面对日益严重的野鸡侵扰,农户们想出了各种办法:扎稻草人、挂反光条、播放猛禽叫声,但这些招数起初有效,用不了几天就会被野鸡“识破”。
有农户尝试用无人机驱赶,效果虽好,可一天电费就要几十块,对于利润微薄的种植业来说显然不现实。
政策层面的支持正在逐步到位。
2022年起,东北部分地区开始试点“野生动物致害补偿机制”,农户可凭损失证明申请补偿。
但流程繁琐、定损标准模糊,实际能拿到手的补偿往往杯水车薪。
更积极的尝试来自生态专家的建议,他们提出在农田周边种植野鸡不喜食的灌木,形成天然屏障;或在林地与农田间设置“缓冲带”,种植野鸡爱吃的杂粮,引导它们远离主粮区。
在吉林通化的试点基地,这种“以粮换安”的方式让农田损失减少了40%,但需要额外投入的种植成本,仍让不少农户望而却步。
野鸡泛滥的背后,是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的深层矛盾。
东北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安全至关重要;而野鸡数量的激增,恰恰是生态环境改善的直观体现。
如何在两者间找到平衡点,成了一道现实考题。
有学者建议,可适当调整保护级别,在种群数量超过环境承载量的地区,允许有计划地猎捕,既控制数量,又能通过合法捕猎增加农户收入。
东北的田野里,野鸡群仍在悠闲地觅食,远处农户的身影在田埂上忙碌。
结语这场人与鸟的“拉锯战”尚无定论,但它提醒着我们:生态保护从来不是简单的“禁”与“放”,而是需要更精细的管理、更智慧的平衡,让黑土地既能孕育丰收,也能留住生机。
对于东北野鸡还有什么想表达?欢迎在下方留言。
潇湘晨报2025-05-06《东北“野鸡飞进饭锅里”具象化,长白县一村民记录下野鸡飞进自家草莓棚,拍照后放生了》
- 上一篇:推进作风建设长治长效
- 下一篇:真没想到,挣钱难,捂住钱袋子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