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像夏天一样去呐喊 去爱 去受伤 去愈合

发布时间:2025-07-17 00:14  浏览量:1

潮新闻客户端 金凝

“一个更热情更短暂的夏天开始了。这些炎热的白日虽然漫长,却如旗帜般燃烧,在熊熊火焰中消逝。”

——赫尔曼·黑塞《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

夏天从不羞怯于登场,它带着灼人的温度、饱满的色彩和蓬勃的生命力,将整个世界浸润在一场盛大的庆典里。

这是四季中最坦荡的告白,是光阴最热烈的绽放,是生命最本真的模样。

1·读书遣长夏,乐而忘暑热

回忆起年少的夏天,总是印象深刻,因为冗长,因为热烈,因为万物生长,因为有暑假。

浮世清欢,看书消夏。暑假里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可以正大光明地看书了。那些夏天的午后,躲开弟弟的捣乱,捧一本书,或到瓜棚里面去看,美其名曰为看瓜;或到晒谷场上去看,可以说是去看谷。

手捧一本书,看得或哭或笑、不可自拔,浑然忘了身边所有的人和事。蝉鸣如鼓,热浪逼人,于我似乎遥隔千里。浮躁酷热的季节,可是沉浸在书里的心,却安然如瓷,清凉如玉。

可弟弟不高兴了,他讨厌书,因为书夺走了姐姐。又好奇书,究竟有怎样的魔力,让姐姐爱不释手。于是,弟弟也看书了。

2·晒谷场上的欢乐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个生产队只有一台公共电视机,放在一个带锁的木箱子里,箱子用四个木脚架得高高的,白天锁得好好的,钥匙在放映员手里。晚上,天热的时候,就在露天晒谷场上放;天冷或者下雨,就搬到仓库里面。

暑假里,我每天早早吃好晚饭,带着弟弟,搬两个小板凳占据最有利位置,等着放映员来开锁放电视,要一直看到每个频道都道“再见”才回家。

晒谷场上热闹非凡,正片没有开始前,大孩子们打打闹闹,小孩子们哭哭啼啼,大人们唠着家常、织着毛线、嗑着瓜子、摇着蒲扇,比电视机里还闹腾。

正片开始了,小孩子们要看打仗片,年轻人要看爱情片,老人们要看沪剧、越剧的,大家争啊抢啊,放映员都不知听谁的好了,最后只能他想看哪个频道就调哪个频道,好在那时候频道也不多。

一部部国产的、国外的,科幻的、喜剧的、看得懂的看不懂的电视都在好奇惊奇、迷糊中看完。

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几十年过去了,老片子可以重新再看,但晒谷场上看电视的场景,连同那懵懂的少年时光却一去不回。

记录几部小时候看的电视:

1978年《流浪者》。

1979年《啊 野麦岭》《小花》。

1980年首部引进的国外科幻片《大西洋来的人》。

1980年《铁臂阿童木》,日本第一部电视连续动画,也是中国大陆引进的第一部国外系列动画片。

1981年《敌营十八年》,第一部电视连续剧。

1982年《虎口脱险》《牧马人》。

1983年《城南旧事》。

1984年《血疑》、1984年《雷雨》。

3·暴雨是夏天最酣畅的宣泄

乌云在天边翻涌,天突然暗了下来,鸡傻乎乎地以为天黑了,回到了鸡棚,狗啊猫啊都呆了一般,蝉鸣突然噤声。天际忽然炸开一连串闷雷,轰隆隆的声响裹着震颤,仿佛天庭打翻了百面战鼓。

银蛇般的闪电撕裂云层,将暗沉天幕劈成两半,狂风趁机呼啸着掠过原野,卷着树叶打旋儿,连田埂上的稻草人都被吹得七零八落,破草帽打着转儿飞向远方。奶奶站在门槛边,望着翻滚的乌云念叨:“谁让你们碗底剩饭粒?老天爷要雷打哩!”

大人扛着锄头深一脚浅一脚往家跑,裤管沾满泥浆;竹筐里晾晒的稻谷撒落一路,惊起了满地麻雀。

池塘上,密密麻麻的蜻蜓低低掠过水面,翅膀扑棱着与蝉鸣蛙叫搅成一片。

我追着被风卷走的草帽跑,刚绕过篱笆,豆大的雨点就噼里啪啦砸下来,在屋檐上敲出激昂的鼓点。

可这雨来得急也去得快,生生演绎了一把“雷声大雨点小”,转眼间阳光就刺破云层,一道绚丽的彩虹横跨天际。大人、孩子齐刷刷地站在田垄间,抬头看着美丽的彩虹。

雨过天晴,湿润的泥土气息裹挟着草木清香漫上来。鸡又出来了,狗又追着猫,蝉又开始鸣叫,孩子们踩着水洼奔跑,溅起的水花惊飞了檐下的一群群麻雀。

4·热到极致也安静到了极致

夏天总是鲜活热闹的,但是我在某个盛夏的午后,真真切切地感到热到极致的静。当白花花的太阳挂在空中,热得连树叶都纹丝不动,小草都蔫了,河水都不流了,连那条大黄狗都趴在地上只吐舌头,连鸡都不出来,连猫都不知躲在哪里,连知了都不叫的时候,田里的水都发烫了,农民都歇息了,外面一个人影也没有,母亲和弟弟也不知去向。那一刻热到了极致,也安静到了极致,世界像停滞了一般。只有我一个人躺在草席上有点恍惚有点放空。

原来,不仅在冰天雪地中,会给人万籁无声、清冷寂静之感,原来热到极致也是一片寂静。

几十个热情短暂的夏天就这样过去了。每当听到第一声蝉鸣时,我知道年少的夏天又回来了,它永远鲜活、热烈、明亮、自由。

在这个季节里,每个生命都被赋予了最原始的勇气,去呐喊,去爱,去受伤,去愈合,去像向日葵一样追逐光明,去像蝉鸣一样不掩饰热情,去成为最真实的自己。

古代波斯诗人鲁米写道:“你生而有翼,为何宁愿一生爬行?”夏天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回应。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