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浪潮下如何实现“有价值的学习”?来看这所学校的“人机共智”实践 | 封面主题
发布时间:2025-07-18 17:31 浏览量:2
民小编说
AI时代,如何实现“有价值的学习”?浙江省温州实验中学坚守“学生的成长”为原点,提出“让学生自主·创造着长大”主张,构建了“人机共智”学习生态。为回应智能时代对个性化、自主性与创造力发展的诉求,学习方式应当怎样进化?课程架构如何重组?评价体系又需要哪些创新改变?一起来看他们的具体实践——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产生深刻变革的时代,浙江省温州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坚持以“学生的成长”为教育的原点,提出“让学生自主·创造着长大”的价值主张,并以此系统推动“有价值的学习”生态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学校逐步确立“AI不取代人,而与人共创”的理念框架,以“学习方式的进化”作为实践路径的核心,围绕“人机共智”三环驱动模型重构有价值学习的生成逻辑和发生机制,构建起一个由空间、课程与评价系统共同支撑的“人机共智”学习生态,为新型学习方式提供平台、内容、反馈等多维保障。这一结构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系统性实践框架,回应了智能时代教育对个性化、自主性与创造力发展的根本诉求,让学生学习成为一个“与自己对话、与问题相遇、与未来相连”的过程,进而形成共生共创的未来教育新样态。
学习方式进化:
构建人机共智三环驱动模型
为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能动者与知识的共同建构者,学校在围绕学生自我管理与教师支持的“自主学习支持模型”基础上,通过大量跨学科真实课堂与数据反馈,迭代构建了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的“人机共智三环驱动模型”,形成“认知觉醒—策略生成—价值表达”三位一体的学习跃迁通道。
第一环:认知觉醒—从“节能大脑”到自主意识。大脑是一个节能型器官,天生倾向于路径依赖和惰性惯性。要让学习从“被动接收”走向“主动驱动”,首要的是激发学生的认知觉醒。在课堂实践中,学校通过任务设定与AI交互双重嵌套,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判断动机,让AI不只是信息的提供者,更是认知冲突的制造者与对话者。在历史课堂上,教师设置“AI双重生成任务”,分别由两个模型根据同一主题生成对立立场的文章,通过比对分析引发学生对“观点偏向”“证据不足”“表述模糊”的判断反思,引导其进一步查阅史料,重建论证逻辑。这一过程中,AI不仅激发了思辨,也激活了学习动能。
第二环:策略生成—用AI拓展可能性的边界。学生在完成问题建构后,需要路径的指导与资源的拓展。AI在此环节成为策略生成的关键伙伴,教师则转向为“多路径生成机制”的设计者与协作者。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中,学生围绕“为校庆设计一套创新互动装置”主题开展跨学科项目研究。面对“如何实现装置的精准互动与多样体验”这一开放性任务,学生利用本地大语言模型生成多种技术实现路径。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目标场景、目标人群、技术条件等要素,学生使用“多维策略选择表”进行量化评价比对,形成自定义方案并完成测试。这一过程中构建起“AI辅助—学生判断—方案优化”的策略生成闭环,不仅使学生在技术使用中形成“能选择、会权衡、有判断”的学习能力,也使技术真正成为激发创造的“共创伙伴”。
第三环:价值表达—在真实场景中建构意义。AI不能替代学生的价值判断与社会表达,而应成为支持其完成公共意义表达的合作者。在“未来教育理想国3.0”课程中,学生围绕“校园空气质量”议题设计AI空气监测与数据联动系统,提出数字导览、AR沉浸、交互可视化等解决方案,并对方案进行道德审查—是否侵犯隐私?是否忽视弱势群体?学生最终提交的成果不仅包括技术方案,还包括审查报告和公共价值建议书。这一过程中学生完成“技术—情感—价值”整合,使其表达具有更高的社会通感力。
课程架构重组:
CREATE课程群托举有价值的学习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深度渗透教育现场,课程的使命不止于知识传授,更在于点燃学生的创造意志,引导他们以技术为媒介表达思想、解决问题、参与未来。学校以学生成长为原点,系统构建了具有高度整合力和适应性的CREATE课程群,为学生提供可抵达、成体系、有挑战的创造路径。
CREATE是一套基于“六个核心角色”展开的课程体系,包括创新者(Creator)、研究者(Researcher)、探索者(Explorer)、实践者(Applier)、合作者(Teammate)、胜任者(Engager),分别对应学生成长发展的六种“未来能力”,构成横贯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贯通小学初中九年学段、覆盖全学科领域的立体生态。
胜任者课程:与AI共生共长的底层素养。作为CREATE的起点课程,胜任者课程覆盖AI基础知识、AIGC辅助创作与伦理议题,旨在帮助每个学生成为能理性、合法、创造性使用AI的时代公民。
探索者课程:从好奇到好问题的生成。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提问价值”的呼唤,探索者课程专注于“如何发现问题”和“如何提出高质量问题”的系统训练。学生通过观察实景、构建问题树、模拟AI问答等手段,学习从表象中提炼本质、从经验中生发批判。
实践者课程:因行而知的真实世界。实践者课程强调“因行而知”,包含数字素养模块与思辨设计模块。例如在“AI稻草人”项目中,学生通过搭建图像识别模型与语音系统,完成一个能自动识别、进行简易沟通的“智能守护者”,以此解决校园安全隐患。这一过程不仅训练学生将知识落地,也强调技术的人文向度。
研究者课程:用数据思维理解世界。研究者课程引导学生掌握数据科学技术方法,完成从数据采集、建模、可视化到报告生成的全过程。以“AI决策树”课程为例,学生通过训练集分析校园饮食偏好,构建数据驱动的推荐模型,并在食堂运营方案中提出建议,以此强化学生对“数据即语言”的认知,使研究从学术层面转化为现实干预。
合作者课程:学习协作,共创意义。合作者课程贯穿各类课程之中,主要包括协作工具、团队策略与任务分工机制的学习,支撑学生完成跨学科项目。
创新者课程:激发创造的源头活水。创新者课程聚焦PISA创造性思维四大领域(视觉表达、书面表达、社会问题解决、科学问题解决),鼓励学生提出原创设想并进行迭代优化。如在“算法挑战”课程中,学生以“如何让AI更公平”为命题,设计出一套具有解释力与安全限制的AI推荐算法原型,不仅提升了技术理解,也体现了对技术伦理的批判性参与。
CREATE课程群强调差异化、分层式、可选性,课程内容依据不同年级特点螺旋设计,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基于自我兴趣、能力基础和成长方向选择适配课程,从而在技术、艺术、人文等多维赛道上获得“可成长、可迁移、可自洽”的真实能力提升。在实施过程中,学校以“大师课堂”计划为支撑,邀请高校和业界专家与学生共建项目、讲授原理、提供反馈,打通“学校—专家—社会”的学习通道。
学习空间重构:
从“物理教室”走向“生成空间”
智能时代,学习不仅仅发生在“教室”这一固定空间中,而是拓展为一个可以自我演化、持续生成的动态学习生态。学校将“空间”从建筑结构升级为学习发生的系统场域,从“布置好教室、学生入座”转向“由学生定义、不断迭代”的生成过程,实现“空间即课程、空间即成长”。
以学生主导设计的“Alt_Space”AI学习中心为代表,学校构建了一个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交互技术与多学科内容的未来学习空间。该中心包含AI+AR体验室、AIGC创作工坊、互动媒体空间、C919模拟驾驶舱等10余个动态功能区,旨在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探索、沉浸、合作、创想、表达。
“Alt_Space”AI学习中心最大的特点是“生成”:空间不是一次性建成的,而是在学生参与每一轮学习过程中不断生长的。学生不仅是“Alt_Space”的使用者,更是设计者与改造者,他们参与各种装置的构思、测试与二次迭代,把学习场域当作自己的“试验田”。空间重构的背后,是学习逻辑的转变。传统的“物理教室”强调统一进度和知识传授,而“生成空间”强调个性路径与能力成长。以中心的“AI设计机械伞互动装置”为例,学生依据自身兴趣选择学习任务,有的小组训练语音识别模型,有的聚焦动作捕捉算法,有的将心理学与AI结合设计“情绪交互”设备。他们自发分工、动态协作,完成从概念设计到产品发布的全过程。学习空间因此成为“生本课堂”的发生地,让学生的想法不再束之脑海,而是通过自我创造转化为现实。
“Alt_Space”的意义在于不仅改变了空间形态,更激发了学生在空间中的创造力和行动力。每一个装置的诞生,都源于学生真实的学习欲望;每一次空间的更新,都是学生探究过程的物化成果。学校因此重新定义了学习空间的边界,其可以是布置在校园走廊的AI互动设备,如“建造大师”(数学与建筑几何融合)、“航海大师”(历史与地理融合),也可以是任何时刻被唤起的“任意门”,通过与数字孪生系统连接,学生可以进入一个跨越校区甚至跨越时空的共学场,在AI模拟中与历史人物对话,与异地学生协作。学习空间真正成为智能时代“有价值的学习”的发生地与见证者。
评价体系创新:
用“素养画像”促进多元发展
评价可以为学生自主创造提供精准支撑。学校以“素养地图”为核心支点,构建起一个数据驱动、过程导向、成长可见的智能评价系统,用“素养画像”精准呈现学生的成长轨迹,让评价助力学生的多元发展。
从“成绩终点”到“学习旅程”:构建动态追踪的评价逻辑。学校围绕“创造力内生、素养成长”两大核心理念,自主研发“温实素养地图”平台。平台以国家课程标准、校本课程目标及学生个性成长需求为基础,划分为认知素养、实践能力、合作精神、探究精神、表达能力、创新意识等维度。通过将每一次课堂学习、项目挑战、跨学科活动、社会实践等生成性成果嵌入平台,实现“从行为表现到素养达成”的数据链闭环。学生在平台上可以实时查看自己的“学习足迹”,平台自动采集每一个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关键数据,包含学习路径选择、同伴互动情况、AI工具使用方式与频率、成果质量等,促使学生不断充实自己的学习旅程。
从“教师评判”到“学生共建”:实现多元协同的学习生态。学校鼓励学生成为评价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学生通过自评、互评与AI辅助评估等方式参与到对学习结果的反思中,在系统反馈的引导下优化自己的学习策略。例如在CREATE课程群“AI创造营”项目中,学校设计了多阶段的表现性任务链“创意构思—原型开发—用户反馈—优化迭代”,每一阶段完成后,系统自动生成成长反馈卡,并邀请导师及同伴进行多维评价,帮助学生明晰自身优势与提升方向。同时,系统根据数据画像智能推荐“进阶挑战”与“协同合作者”,让学生在挑战中不断超越自我,在协作中发掘潜力,推动个性化与社会性同步发展。
从“单一量化”到“过程可视”:塑造评价即发展的成长路径。学校评价平台强调将学习过程可视化,不仅记录学习结果,更关注过程中的“高光时刻”与“关键转折”,比如一次AI提示词优化后的灵感闪现、一组调试代码失败后的反思记录、一次与专家共创中的主动发问等。通过学习日志、作品档案、视频记录等形式,多维呈现学生的学习旅程,形成既可展示又可沉淀的素养成长档案,让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都能被捕捉,每一段成长路径都能被看见。
①扫码订阅2025年《人民教育》杂志
- 上一篇:英媒:人工智能会让你变傻吗?
- 下一篇:心中的故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