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怒揭厕所门:230万建23座豪华公厕,村民却百米外旱厕排队

发布时间:2025-07-21 21:28  浏览量:1

2025年7月,央视财经《财经调查》栏目曝光了山西运城稷山县的荒唐一幕:23座投资超百万元的新建农村公厕常年铁锁把门,仅在领导视察时临时开放,而村民们不得不在百米外的露天旱厕忍受刺鼻异味。这场被网友称为"厕所门"的闹剧,撕开了基层治理中"重面子轻里子"的形式主义脓疮。

在稷山县吉家庄村,记者看到崭新的公厕外墙贴着瓷砖,内部配备冲水系统和无障碍设施,墙上悬挂的《日常管理制度》详细规定着"每日三扫、每周消毒"。但村委会工作人员坦言:"平时不开放,有活动或领导检查时才开门。"这种"薛定谔的公厕"现象在全县23座新建公厕中普遍存在——太阳乡东里村的公厕钥匙从未下发,西里村的厕所被改作农具仓库,贾峪村的如厕指示牌指向的竟是紧锁的铁门。

与之形成刺眼对比的是,这些豪华公厕百米范围内,村民仍在使用"两块砖头一个坑"的露天旱厕。"夏天蛆虫爬满墙,雨天粪水横流",吉家庄村民李大爷的描述道出了现实困境。讽刺的是,稷山县农业农村局官网曾发布专题视频,宣称"23座公厕全面投入使用",但记者三次实地探访均吃了闭门羹。

财政资金的投入规模更令人痛心。根据政府采购记录,这批公厕项目总投资230.28万元,平均每座造价超10万元,足够为每个自然村配备三年的保洁经费。但项目合同中竟未明确管护责任,形成"建设有资金、维护无着落"的监管盲区。正如村民感叹:"建厕所的钱够我们全村用十年旱厕改造,现在倒好,新厕所成了村口最尴尬的摆设。"

面对舆论质疑,当地村干部抛出的理由颇具代表性:"村民素质低,便后不冲水、乱扔垃圾,与其天天打扫不如干脆锁门。"吉家庄村委会甚至提出"谁使用谁打扫"的荒唐条件。这种将责任完全推给村民的逻辑,暴露出基层治理的深层积弊。

资金使用的断头路在项目设计阶段即已埋下隐患。按照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强农村公共厕所建设和管理的通知》要求,公厕建设应同步配套管护资金,但稷山县项目将95%预算用于硬件建设,仅预留5%作为维护费用。"建得起却养不起"的困境并非个例,湖南省审计厅2024年报告显示,全省27%的农村公厕因缺乏管护资金沦为闲置资产。

政绩考核的指挥棒诱发了"数字公厕"现象。稷山县将公厕覆盖率纳入乡村振兴考核硬性指标,却未设置使用率和群众满意度指标。这种"重数量轻实效"的导向下,乡村干部自然选择"建而不用"的捷径——既能应付检查,又避免后续麻烦。正如一位乡镇干部私下透露:"验收组只看照片不查监控,锁门反而能保持'完美状态'。"

监管机制的稻草人效应使问题长期得不到纠正。尽管《农村公共厕所建设与管理规范》要求建立"县乡村三级监管体系",但稷山县的23座公厕建成后,仅有3座接受过县级检查。更讽刺的是,当记者就锁门问题询问县农业农村局时,得到的答复竟是"只要没维修就默认开放",这种自欺欺人的监管态度令人震惊。

这场公厕闹剧并非孤例。2024年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审计显示,类似"建而不用"的公共设施占比达18%,涉及资金超43亿元。要根治这种顽疾,需从理念到机制进行系统性重构。

建立全生命周期管护机制是当务之急。江苏省盱眙县的做法值得借鉴:该县在公厕招标时即要求投标方必须同时提交三年运维方案,将20%工程款作为质保金,根据日常考核结果分期支付。这种"建设+管护"捆绑模式,使全县公厕正常使用率从62%提升至94%。

引入市场化运营可破解资金难题。山东省淄博市推行"公厕+便利店"模式,允许运营商在公厕旁设置便民服务点,用经营收益补贴保洁费用。这种"以商养厕"模式不仅实现管护零财政投入,还创造了就业岗位,一举多得。

重构考核体系方能扭转政绩观。湖北省将"群众满意度"权重提升至40%,对连续两年使用率低于60%的项目启动问责机制。这种"民心导向"的考核变革,迫使基层干部从"应付检查"转向"解决问题"。

稷山县的23把锁,锁住的不仅是便民设施,更是群众对基层治理的信任。中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明确要求"让群众真正受益",但在执行中却异化为"领导满意工程",这种偏差值得深刻反思。

当我们在谈论农村公厕时,实质是在探讨公共服务的本质——究竟是为了填充政府工作报告的数字,还是为了满足群众最朴素的生活需求?吉家庄村那座价值10万元的公厕墙上,"为人民服务"的标语依然鲜红,只是铁锁上的锈迹,正在无声诉说着基层治理中被遗忘的初心。

破解之道或许就藏在安徽省黟县的实践中:该县将公厕钥匙交给村民代表保管,每月召开"厕所议事会",让使用者直接参与管理。这种"还权于民"的治理智慧,或许比任何硬件设施都更能让惠民工程落地生根。正如一位老党员所说:"群众心里有杆秤,是真心办事还是做表面文章,他们称得比谁都准。"

农村公厕虽小,却是观察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绝佳窗口。从"有没有"到"用不用",从"要我建"到"我要管",这场静悄悄的变革,考验着每一位基层干部的政绩观,也丈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