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市井李三对口水文的诡辩声明:以“正名”之名,行“辩护”之实

发布时间:2025-07-23 01:16  浏览量:1

首先声明,写这篇小文,不为流量,估计也没有流量,因为很多人不喜欢看,也看不懂。但还是要说,因为正义和正确在那里,我要维护。

原来不知道素老三是谁,更不知道市井李三是谁,是此二人,一个6月30日在我的文章下不礼貌留言、随后又无中生有扣帽子,一个为取宠大V没来由地为其站台,对我出言不逊。

这也就罢了,我喜欢过平静的生活,不希望被流量和舆论裹挟,尽管那会有收益,但我还是要脸面的。

后来看到7月16日市井李三发了一篇关于口水文的论述,我忍不住笑了——真是无知者无畏,或者是他别有用心。

再往下看,评论区不少人表示认同,表示受教育了……被蒙蔽、愚弄了,还为这种“博学多识、和蔼可亲”的虚假人设点赞,这很可悲,很可怕,由此可见,当年鲁迅先生弃医从文,还是很正确的——国民精神的觉醒,比救治身体更重要!

所以,我有责任要澄清真伪。

另外,市井李三也表态,“本文为个人见解,仅供参考。欢迎朋友们批评”,那我就批评他几句吧——做人,远比流量更重要!

言归正传,市井李三7月16日的这篇短文,并非真正客观探讨“口水文”的定义与边界,其核心目的是企图为素老三这类人摘掉“口水文”的帽子。整个论述过程,实质是为其站台辩护,手法颇具迷惑性。

1. 模糊标准,制造混乱

市井李三开篇对“口水文”的描绘极其负面极端——无价值、无意义、反胃,这本身就是一个有问题的、主观情绪化的靶子。

但关键在于,他紧接着抛出一个截然相反的、极其宽松的“合格”标准——有趣、有味、有思、有悟、有一点感触即可。

市井李三发文截图

其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制造这种强烈的反差,悄悄地将讨论焦点从“如何界定真正低质的口水文”,转移到了“只要不是极端垃圾,就不该被批评为口水文”。这大大放宽了“合格线”,为其辩护对象轻松跨过门槛制造了理论依据。

读者稍不留意,就会被他设定的两个极端(极端垃圾vs 极其宽松的合格)所引导,忽略了中间广阔的、值得探讨的灰色地带——而这恰恰是争议所在。

不得不说,在这一点上,市井李三比素老三有头脑——此三非彼三!也难怪随后素老三对鼎力相助的市井李三暗送秋波,向其拥趸极力推荐提携。

市井李三发文截图

2. 偷换概念,以偏概全

市井李三极力强调素老三的作品“有思想内容”,并以他的个人阅读体验,“一下能品味到”、“细致入微需细品”,作为主要论据。

而问题所在,“有思想内容”是模糊盾牌,任何文字或多或少都包含某种“思想”或“观察”,关键在于其深度、原创性、表达技巧以及是否服务于一个清晰的核心。

条友发文截图

市井李三没有提供任何具体文本分析,来证明素老三作品的思想深度或艺术价值,仅仅抛出一个空洞的结论。这等于用一个难以证伪的宽泛概念——他说的“有思想”,作为抵挡批评的万能盾牌。

个人体验不等于客观价值。“能品味到”、“需细品”完全是你市井李三个人的主观感受,不能作为作品文学价值的客观证明。

甲觉得“有味”,乙可能觉得“寡淡”。甲认为“有思想”,乙可能认为“老生常谈”。市井李三将自己的主观喜好直接等同于作品质量,并以此否定他人的批评——“扩大化”、“有失偏颇”,这是典型的“诉诸主观”,缺乏说服力。

条友发文截图

3. 混淆文体,转移要求

市井李三将“绝大多数微头条”强行归类为“散文”,并搬出“形散神不散”、“主题突出”等传统散文标准来要求微头条,不知他的学历到了什么程度,但真佩服他敢说!

这是障眼法!这是典型的文类错位!

微头条的核心属性是社交媒体上的碎片化短内容,其首要目标往往是快速吸引眼球、引发共鸣互动、传递即时信息或情绪,与传统追求深度、意境和完整性的散文有本质区别。强行套用散文标准,是故意拔高或混淆了评价体系。

其目的何在?

是市井李三想通过将微头条抬高到“散文”的文学地位,试图暗示大家,用评判文学的标准来看,素老三的作品(因其符合他理解的“形散神不散”等)是“合格”甚至“优秀”的,自然不是“口水文”。

这巧妙地避开了对微头条这种载体本身特点(如信息密度、深度限制、快餐化倾向)可能带来的“口水化”风险的讨论,也回避了在新媒体短内容语境下,何为“口水文”的更现实评价。

4. 树立稻草人,攻击“扩大化”

市井李三声称反对者对“口水文”的判定存在“扩大化”,冤枉了素老三等人。这里,需要对他的小策略进行拆穿:

他开篇树立了一个极端负面的“口水文”形象——毫无价值、令人反胃,而这个形象很可能并非大多数批评者真正所指。批评者口中的“口水文”,更可能是指那些在新媒体环境下泛滥的、内容空洞、思想肤浅、纯粹堆砌日常琐碎或追逐流量的低质文本。

市井李三用自己树立的这个极端“稻草人”靶子,去反驳那些针对处于灰色地带、特定文本的“口水文”批评,声称这是“扩大化”。这实质是偷换概念,将合理的批评曲解为过激的指责,从而为其辩护对象开脱。

网络“口水文”泛滥及其拥趸力捧现象,给我们读者的警示:

1.警惕“定义陷阱”。当有人用极端负面的词汇,定义某类事物(如“口水文”),然后迅速转向一个极其宽泛的正面标准(如“合格作品”)时,要格外小心。

这往往是为了模糊争议焦点,为特定对象争取“合格”身份。

2.拒绝“空洞赞美”。对于“有思想内容”、“有深度”等评价,必须追问:具体体现在哪里?如何体现?要求提供文本证据和具体分析。

仅凭个人主观感受,说“我觉得好”,这种辩护是苍白无力的,因为你不代表着标准与正确。

3.认清载体特性。评价不同载体上的文字,如传统散文vs.微博/微头条,应采用符合其特性和目标的标准。用纯文学标准苛求所有碎片化内容,或用碎片化标准为缺乏深度的文字开脱,都是片面的。

在新媒体语境下,“口水文”的核心特征,更应关注其内容的信息量、思想深度、原创性以及是否仅为流量而生的空洞重复。

4.识破“混淆视听”。当讨论被引向“是否极端垃圾”或“是否符合某种高标”时,要主动将焦点拉回到核心争议点:

在当下讨论的语境和载体中,这些被批评的具体文本,是否确实存在内容空洞、思想贫乏、价值稀薄等“口水化”特征?所以,你不要被市井李三偷换的概念和树立的稻草人带偏方向。

市井李三并非客观界定“口水文”,而是精心设计了一套模糊、矛盾且为其辩护对象量身定做的“标准”。通过极端化定义、偷换概念、诉诸主观、混淆文体、树立稻草人等手法,其根本目的是为素老三等人的作品正名脱罪,试图掩盖这些作品可能存在的肤浅、琐碎、缺乏深度等“口水文”特质。乍一看不错,其实一点都不对!

我们广大读者需穿透其“分析”的表象,看清其“辩护”的实质,依据具体文本内容和载体特性,独立判断,避免被其混淆视听的言论所误导。对于在碎片化阅读中大量存在的内容空泛之作,保持警惕和批判性眼光是必要的。

好久没有写论文了,感觉手上活儿有点懈怠了,但说说“伪作家”们,还是够用的。

本文2700个字,篇幅不小,能耐心读下来的,我敬佩您的阅读能力和耐心,谢谢!

也欢迎市井李三携素老三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