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茂绝地反击,特朗普送上助攻,美日签字,麻生太郎功亏一篑

发布时间:2025-07-27 04:12  浏览量:1

东京永田町,硝烟弥漫。84岁的政坛老将麻生太郎目光如炬地盯着首相石破茂,身后站着54名麻生派议员联署的“逼宫状”。一场政变蓄势待发,距离石破茂下台似乎只有一步之遥。

时间回到7月20日,日本参议院选举结果揭晓:执政联盟(自民党与公明党)仅获47席,加上未改选席位也只有122席,远低于参议院248席的半数门槛。这是自1955年自民党建党以来,首次在众参两院同时失去多数席位,堪称“历史性惨败”。石破茂内阁支持率应声暴跌至22.9%,创执政新低,超过51.6%的民众要求其辞职。

党内年轻议员们纷纷“暴动”,20余人联名要求首相担责;茨城、高知等地方支部火速提交辞职请愿书。麻生太郎看准时机,暗中扶持亲信高市早苗和小林鹰之,三人紧急密会被日本媒体称为“接班预备会议”,政权更迭似乎迫在眉睫。

然而,7月22日晚,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的高调宣布改变了这一切:“美日达成史上最大贸易协议!”

特朗普口中的“史上最大协议”,核心条款在东京引发轩然大波:美国对日关税锁定在15%(此前威胁提高至25%);日本被迫开放汽车和大米市场;更惊人的是,日本需向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而美国将获得其中90%的利润。

这份被经济学家斥为 “单方面妥协” 的协议,在日本国内引发滔天怒火。民众怒斥石破茂“卖国”,将其称为 “广场协议”40年后的再度投降。北海道一位老农在镜头前点燃稻草人,绝望嘶吼“村子要没了”的视频点击量超过百万。

“这不是竞争,是清场。”日本国产米每吨价格超过1600美元,而美国大米仅800美元。一旦市场开放,日本农业面临灭顶之灾。

讽刺的是,这份“不平等条约”却成了石破茂的救命稻草。市场反应立竿见影:丰田股价暴涨14%,本田飙升11%,日经指数单日狂涨800点。资本用跳涨的数字为“避免了更糟局面”投下赞成票。

协议达成后,政治时钟开始飞速转动。7月23日凌晨,《每日新闻》发布号外,宣称 “石破茂拟8月底辞职!” 自民党内部消息也证实,石破茂已通知亲信准备在协议签署后担责下台。

然而剧情在当日下午峰回路转。石破茂与麻生太郎、菅义伟、岸田文雄三位前首相闭门会谈两小时后,突然强硬辟谣:“辞职报道毫无依据!我将继续执政!”

首相官邸门前,石破茂面对记者镜头,以 “防止政治真空” 为由力证留任的必要性。而麻生太郎全程黑脸离场——这场精心策划的逼宫行动,在最后一刻功亏一篑。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刘江永分析指出,石破茂巧妙地利用 “党内团结” 的话术反制了麻生攻势。更关键的是,麻生派力推的高市早苗和小林鹰之若同时竞选首相,将分流保守派选票,导致自民党进一步分裂,这是麻生不愿看到的局面。

特朗普的“神助攻”并非偶然。协议宣布后24小时内,白宫与东京就上演了一场 “各说各话” 的精彩戏码。

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兴奋宣布:“日本已同意购买价值数十亿美元的防卫及其他装备!”但日本经济再生担当大臣赤泽亮正随即面对镜头斩钉截铁澄清:关税协议不包含任何防卫费用内容。随行官员更直言安全议题 “根本没上谈判桌”。

这暴露了特朗普急于表功的草率。实际上,美国试图通过关税施压日本增加防卫负担的企图已然落空——谈判初期特朗普多次暗示要求日本承担更多驻日美军费用,甚至提出每年80亿美元的天价要价,但日方始终以 安全议题与关税无关为由拒绝让步。

协议细节同样揭示了美国的妥协困境。美国汽车政策委员会指出,协议形成 “越美国制造,关税越高” 的荒诞逻辑:对北美组装车(含高比例美国零件)维持25%关税,而日本进口车仅需15%,引发通用、福特等美企集体抗议。

石破茂的暂时胜利,建立在摇摇欲坠的基础上。日本农协强烈谴责大米市场开放是 “背叛”,汽车业也面临着15%关税的利润挤压。丰田内部测算显示,新关税将使其年度利润锐减8%,体量较小的马自达甚至可能因此陷入亏损。

政治危机远未解除。石破茂的支持率仍然徘徊在22.9%的“死亡区间”,超过六成民众要求换人。麻生派并未就此罢休——自民党党章规定,若过半数国会议员和地方支部联署,即可启动总裁罢免程序。枥木县议员放话:“我们已递交辞职请求,战斗才刚刚开始。”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协议本身的可持续性。5500亿美元相当于日本2024年国家财政预算的三分之二,而90%利润归美的条款被经济学家怒斥为 “新殖民主义”。共同社评论警告,日本在谈判中被迫单方面让步,中长期恐加剧产业空心化与贸易逆差。

这场贸易战暴露了美日同盟七十年来最深刻的结构性裂痕。日本《朝日新闻》辛辣评论道: “保护者变成了勒索者,同盟关系沦为商业交易。” 当这个曾经最忠诚的盟友开始认真思考 “后美国时代”的生存之道,全球权力转移的真正拐点或许已经悄然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