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直播电商不赚钱了?——流量尽头的自由市场陷阱

发布时间:2025-07-10 21:55  浏览量:1

2023年还在热火朝天的直播电商,到了2025年却开始集体“卖不动”“退货高”“主播卷成狗”。

一场大促下来,GMV(成交总额)上亿,利润只有个位数;主播带货5小时,退货率接近70%,宛如白干;品牌主疯狂砸钱换曝光,转化率却越来越低;

这看起来像是“流量变贵了”,实则是信任崩塌了

就像阿根廷政府多年来用印钞票“制造繁荣”,直播间用“低价爆款”“直播秒杀”制造消费幻觉。但大家忘了,真正能撬动市场的,不是营销手段,而是真实的市场价值信号

在“直播即战场”的今天,一切都变成了压榨逻辑

压供应商利润:极限定价压物流售后:退货做KPI压主播团队:5小时吼300个SKU

这不叫自由市场,这叫流量中心制下的高度扭曲市场,连“看得见的手”都成了算法的提线木偶。

你以为米莱治的是阿根廷的通胀,其实他砍的是一种心病——对“管起来就好”的迷信。

阿根廷管了几十年,汇率还崩、消费还停。米莱一来,“放开吧,都放开”,结果市场活了。

直播电商的问题恰恰相反,不是没人管,而是“平台+主播+品牌”三重合谋,建了个“变相准计划经济”:

平台说了算: 推荐位、流量池、分成比例,都由“看得见的黑箱”掌控;主播绑架品牌: 不给坑位费、不准改价格、不退货不签;品牌为了GMV不惜自残: 低于成本也得上,刷榜拿数据再融资;

这就像你开了一家饭馆,本来是要卖招牌菜,结果被平台逼着天天上“霸王套餐”:三菜一汤9块9,吃完还要你倒贴2块运费。

自由市场的本质,是各方在“价值”上交易;而直播电商变成了“流量共谋”的拉郎配。

哈耶克要是还在世,看到今天的带货直播,估计会气到用电锯劈手机。

米莱放开租房市场后,租金不升反降;我们放开直播,却没换来健康生态。为什么?

因为直播不是一个开放市场,而是一个算法滤镜下的有限空间

消费者只能看到平台推送的、买量最多的那几个人;商品介绍时长有限,体验缺失;“下单冲动”是高估值逻辑逼出来的,不是消费者真实意愿;

你以为你在买便宜,其实你是在赌“踩坑不踩坑”;你以为你是抢购,其实你是被操纵的“刷单道具”。

这不是自由市场,是激素催大的温室泡沫

真正自由的市场,是信息充分、交易透明、选择多元。直播电商是反的:

信息极度不充分,交易几乎不透明,选择被算法驯化。

退货不是后悔,而是**“平台错配 + 销售信息过度包装”导致的“非真实需求释放”**。

——直播电商要从“强刺激”回到“真实推荐”,别再只看GMV、下单量这些伪指标。

——不能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平台算法要对品牌和消费者都更透明、公平。

——直播电商需要内容层的“制度建设”:溯源、试用报告、售后保障机制,要能让人信得过。

你以为直播电商是“自由竞争”的代名词,实则它是算法与平台共同设计的“流量操盘游戏”。

不是卖不动了,而是人不信了。不是价格不行了,而是信号被污染了。

米莱能在高通胀下“砍掉繁荣假象”,我们也该在高GMV假象下,砍掉无效流量,重建市场信任。

让看不见的手真正自由地工作,而不是被一堆看得见的平台规则绑在后台,拽成稻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