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女子患上抑郁症,整日焦虑不已,母亲:这个习惯,多次劝她改
发布时间:2025-07-27 00:14 浏览量:1
19 岁的小琳最近总被妈妈念叨:“你看看你,天天凌晨两三点才睡,说了多少次了!” 可她自己也委屈 —— 不是不想睡,是躺下就心慌。
被 “熬” 出来的坏情绪
• 白天上课盯着黑板上的字,那些字像活过来一样在眼前晃,笔记写了半页就握着笔发呆,老师点她回答问题,站起来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手心全是黏糊糊的汗。
• 晚上躲在房间里,手机刷到只剩广告了,还是下意识往下滑,总觉得 “再玩一会儿” 心里才能踏实点。可一关灯就开始胡思乱想,担心明天的测验考不好,担心和同学闹了点小别扭没和好,越想越精神,直到天快亮了才迷迷糊糊睡过去。
• 妈妈发现她藏起来的抗焦虑药时,她正坐在地板上哭,说自己 “就像个出了故障的发条玩具,想走却走不动,想停也停不下来”。
妈妈说的 “这个习惯”,就是她熬到后半夜的作息。可小琳觉得,不是她非要熬夜,是睡不着逼着她熬夜 —— 就像掉进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怎么也爬不出来。
年轻人的 “情绪时差”,藏着家庭沟通的盲区
小琳的妈妈总说 “我都是为你好”,每天晚上 11 点准时敲门催她睡觉。但每次听到敲门声,小琳反而会把手机音量调大,故意多玩半个小时。
这背后藏着一种双向的拉扯:
• 孩子觉得 “你越管我,我越想对着干”。小琳私下跟朋友说,妈妈的催促让她觉得 “连睡觉都成了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好像自己心里的感受根本没人在乎,大人们只在乎 “睡够没睡够”。
• 家长的 “关心” 很容易变成压力。有一次妈妈翻出她的睡眠记录 APP,指着上面的数据说 “你看你一周才睡了 20 小时”,小琳突然就爆发了:“你怎么不问问我为什么睡不着?”
其实很多家庭都有类似的问题:家长眼睛盯着 “行为对不对”,孩子心里憋着 “情绪没地方说”。就像小琳,她熬夜时刷的不是手机,是想在深夜里找一个没人管的 “情绪出口”。
改不掉的习惯,可能是在 “自救”
仔细想想,小琳熬夜这个习惯,背后藏着她没说出口的需求:
1. 白天被学业、社交安排得满满当当,只有深夜那段时间才真正属于自己。她在日记里写:“只有关了灯玩手机的时候,才觉得自己不是‘学生小琳’,只是我自己而已。”
2. 用熬夜来对抗焦虑。她发现只要熬到特别累,就能跳过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直接睡着,这成了她对抗失眠的 “笨办法”。
这让我想起小区里另一个男孩,总爱把脏衣服堆成一座小山。妈妈天天骂他邋遢,后来才知道,他觉得 “房间乱一点,爸妈就不会总盯着我的成绩说事儿了”。
很多时候,所谓的 “坏习惯” 就像个稻草人,看起来是个问题,其实是在替真正的情绪站岗。就像小琳的熬夜,与其说她不愿意改,不如说她还没找到比熬夜更安全的情绪出口。
打破循环的小办法,从 “小改变” 开始
其实不用一下子就逼着自己把习惯改掉,试试这些轻松点的调整:
1. 家庭层面:
• 妈妈可以换种方式沟通,比如不说 “快去睡觉”,而是说 “我陪你聊 10 分钟今天发生的事,然后咱们就各自安安静静待一会儿?”
• 一起做件 “没意义” 的事,像晚上 9 点一起拼 10 分钟拼图,或者给家里的绿植浇浇水,用这种轻松的事代替催促。
1. 个人层面:
• 把 “必须 11 点睡” 改成 “每天比前一天早睡 10 分钟”,小目标往往更容易坚持下去。
• 准备一个 “焦虑收集盒”,晚上把担心的事写在纸条上放进去,告诉自己 “明天再处理这些事”,给大脑减减负。
小琳试了两周后,某天晚上 1 点就放下了手机。她说:“妈妈没催我,我反而觉得,不用熬夜也能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有时候,解开死结的不是蛮力,而是轻轻推一把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