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文教育的“334困局”:三分道理、三分诡辩、四分小文人趣味

发布时间:2025-06-08 12:52  浏览量:17

一年一度的高考作文题目出来后,照例都会引发一阵热议。

今年上海卷是围绕“专”“转”“传”三个字,自行拟题发挥。

据说这个题目延续了上海卷讲哲学的特点,体现了三个字之间的辩证关系,彰显了和西方思维不同的中国古典语文的思维方式。

满分作文还没出来,满分段子已经出来了:

中国男足为了踢世界杯,“专”门把巴西球员塞尔吉尼奥“转”为了中国国籍。结果发现,整场比赛连个球都“传”不出来。

不知道中文系的人对哲学是不是有什么误解,似乎云里雾里、故作高深就是哲学范。事实上,这种所谓体现古典语文的题目就是非常糟糕的语文教育的一个典型。

什么叫语文?

最核心的任务其实就是,能用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说(写)明白,能读(听)懂别人用语言传达的想法。清晰、准确是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要求。具体的词义、语法知识,都是为清晰准确的表达和理解服务的。

至于美感、“雅”、深刻之类的,都是进一步的追求。进一步的意思是,必须先把话说清楚明白,达到这一点后再考虑美,不能为了美而损害表达的清晰准确。

更何况,什么是美呢?

有的人认为,少即是多,用词非常精准,说话非常简洁,这就是美。有些人就喜欢花花绿绿的装饰,这边加个氛围灯,那边加一堆亮片。普遍认为的美是后一种。但这其实不美,是一种很糟糕的审美。

我们的语文教育,哪怕是议论文,追求的似乎也不是把道理讲清楚,而是用一堆排比句、反问句等把人的情绪吊起来,等人进入合适的亢奋状态、理性开始松懈,然后就抛出自己的观点,让人接受。

这不是在诉诸理性,而往往是在诉诸情感、诉诸动机、诉诸大众、诉诸名人名言、诉诸稻草人论证,是在胡搅蛮缠、把水搅浑。教的几乎都是批判性思维上最常见的各种形式谬误、非形式谬误。

缺乏最基本的逻辑训练,最喜欢的说理方式就是身边统计学、打比方、牵强类比……

为了凑押韵(专、转、传)、凑“十大”“八大”之类的吉利数字扭曲所谈论的话题。

说理和耍文采、彰显个人风采等目的搅浑在一起,三分道理、三分诡辩、四分小文人趣味。

高考文风问题是非常非常大的问题,直接决定了大部分人的思考方式、说理能力。

推荐《三联生活周刊》

大浪淘沙出的精品杂志

浮躁生活的良师益友

碎片化时代仍然保持深度

三联是为数不多值得信任的存在

2025年刊订阅

赠送价值88元《美食特刊》

原价:780元

全年52期限时特惠价:39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