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0岁进入军校,26岁任总司令,称帝后两次退位,最终却死于孤岛
发布时间:2025-05-16 02:11 浏览量:7
1769年8月15日,地中海科西嘉岛阿雅克肖城的闷热夏日中,一名男婴在波拿巴家族的旧宅中降生。他的父亲卡洛·波拿巴是当地一名律师,母亲莱蒂齐娅·拉莫利诺出身乡绅家庭,两人育有13个孩子,仅8人存活。这个被命名为“拿破仑”(意为“荒野雄狮”)的次子,注定成为改写欧洲历史的人。
科西嘉岛在拿破仑出生前一年(1768年)才从热那亚共和国割让给法国,岛民的反法情绪高涨。拿破仑的童年被家族贫困与政治动荡笼罩。父亲卡洛为维持贵族身份,耗尽家财讨好法国当局,这令少年拿破仑深感屈辱。他常躲在阿雅克肖郊外的礁石上读书,最爱的读物是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书中凯撒与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战故事,悄然埋下野心。
1778年,9岁的拿破仑被父亲送往法国本土的奥顿中学学习法语。次年,10岁的拿破仑凭借科西嘉贵族的“边缘身份”获得奖学金,进入布里埃纳军事学校。在这座阴冷的城堡中,他因浓重的科西嘉口音和矮小身材被同学讥讽为“稻草人”。孤独的拿破仑将全部精力投入数学与地理,尤其痴迷炮兵理论。1784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巴黎军官学校,仅用一年完成三年课程,毕业后以少尉军衔被派往瓦朗斯的拉费尔炮兵团。月薪仅92法郎的他,在日记中写道:“科西嘉人必须用剑赢得自由。”
1789年7月14日,巴黎民众攻占巴士底狱的枪声传到瓦朗斯军营时,20岁的拿破仑正因父亲去世请假回乡处理债务。科西嘉独立运动领袖保利重返故土,拿破仑一度加入他的阵营,甚至写下《科西嘉信札》呼吁反抗法国统治。但1791年,保利因他家族亲法而与之决裂,波拿巴一家被迫流亡法国本土。此时的大革命已进入恐怖时期,拿破仑在政治旋涡中找到了命运的杠杆。
1793年9月,保王党联合英国舰队占领法国南部要塞土伦港。24岁的拿破仑被革命政府特派员萨利切蒂(科西嘉同乡)破格提拔为炮兵指挥。他敏锐发现,英军舰队依赖港口东侧的“小直布罗陀”炮台提供掩护。12月17日,他率敢死队顶着英军炮火攀上悬崖,用刺刀夺取炮台,随后调转炮口轰击港口。英舰被迫撤离,土伦光复。此役后,罗伯斯庇尔之弟奥古斯丁惊呼:“这个科西嘉人是一颗新星!”
然而,命运旋即转折。1794年热月政变后,雅各宾派倒台,拿破仑因与罗伯斯庇尔兄弟的关联被囚禁于昂蒂布要塞。狱中,他写信给友人:“若我被处决,请将我的尸体埋在科西嘉的栗树下。”
之后事情迎来转机,因缺乏证据,他最终获释,但一度沦落到变卖怀表度日。
1795年葡月暴动中,拿破仑用大炮轰散巴黎街头的保王党叛军,被督政府任命为内防军司令。次年,他迎娶大自己6岁的寡妇约瑟芬·德·博阿尔内——这个在沙龙中以风流闻名的女人,将成为他前半生的情感锚点。
1796年3月,26岁的拿破仑被任命为意大利军团总司令。面对缺粮少饷的4.3万士兵,他在首次训话中抛出一句名言:“士兵们,你们衣不蔽体,但我要带你们去世界上最富饶的平原!”
4月28日,他在蒙多维战役中以劣势兵力击溃撒丁王国军队,迫使后者退出反法同盟。5月10日,洛迪桥之战中,他亲率掷弹兵顶着奥军炮火强渡阿达河。士兵们高呼“小班长万岁!”
1797年1月,曼图亚要塞陷落,奥地利被迫签订《坎波福尔米奥条约》,割让比利时与伦巴第。拿破仑将掠夺的4000万法郎黄金与米开朗基罗、提香的真迹运回巴黎,自己仅留下几箱书籍。凯旋仪式上,巴黎市民第一次见到这位“意大利征服者”:瘦削、苍白,总将右手插在衣襟内(可能因胃痛习惯)。
为切断英国与印度的联系,拿破仑率3.8万军队、167名学者(包括数学家蒙日、化学家贝托莱)登陆亚历山大港。7月21日金字塔战役中,他命令士兵以方阵对抗马穆鲁克骑兵,高喊:“四十个世纪的文明在注视着你们!”
之后,得知法国在欧陆惨败于第二次反法同盟时,他抛下军队秘密返航。离埃前,他对心腹马尔蒙说:“巴黎的民众需要一尊神,而我将成为那尊神。”
返回巴黎后,拿破仑联合督政官西哀士,在圣克卢宫发动政变。当五百人院议员高喊“打倒独裁者”时,他带士兵冲入会场,议员们跳窗逃窜。政变后成立的执政府中,他自任第一执政。
1804年12月2日,巴黎圣母院的加冕礼上,他从教皇手中夺过皇冠,戴在自己与约瑟芬头上——这一动作被画家大卫永恒定格。
成功掌权之后,拿破仑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他颁布《拿破仑法典》,废除封建特权,确立法律平等、契约自由与世俗婚姻。之后,他又建立公立中学(Lycée)与帝国大学,奖学金向平民开放。至1814年,法国识字率从20%升至37%。
对内改革结束后,拿破仑将重心放在对外,他为困死英国,下令禁止欧陆各国与英贸易,但这适得其反,意外引发了走私狂潮,像荷兰渔民在鲱鱼肚中藏英镑,普鲁士贵族用热气球偷运棉纱等事情。
不过,这些小插曲并没有阻挡拿破仑在军事上的进展,他在1805年以“大军团”横扫欧陆,先是发动奥斯特里茨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面对俄奥联军,他佯装撤退,诱敌进入冰湖。太阳升起时,法军炮兵轰碎冰面,淹毙数千敌军。此役后,神圣罗马帝国解体。
次年,在耶拿战役中,普鲁士王牌骑兵在法军散兵战术下崩溃,柏林沦陷。拿破仑取走腓特烈大帝的佩剑,称:“若他还活着,我们绝不会站在这里。”
经过多场战役的胜利后,拿破仑在1807年,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相聚提尔西特会晤:在涅曼河的木筏上,拿破仑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拥抱,商议瓜分欧洲。
1812年,为迫使亚历山大遵守大陆封锁,拿破仑集结60万大军(仅1/3为法国人)东征。
9月7日博罗金诺战役,法军以3万伤亡代价惨胜。9月14日进入莫斯科时,等待他的是一座空城与冲天大火。
此时,俄军总司令库图佐夫写道:“让严寒做我们的盟友。”
撤退途中,零下30度的严寒与哥萨克骑兵的追杀让拿破仑的“大军团”化为幽灵队伍。12月5日,拿破仑抛下军队乘雪橇逃回巴黎,仅剩2万人渡过别列津纳河。
后来,作家司汤达曾在日记中描述这一场被严寒击溃的战争:“路上堆满冻僵的尸体,像大理石般光滑。”
1813年,反法同盟集结34万大军围攻莱比锡。战斗最激烈时,拿破仑的萨克森盟军突然倒戈,法军阵线崩溃。撤退途中,工兵误炸唯一渡桥,1.5万人淹死在埃尔斯特河中。此役被称为“民族会战”,标志欧洲民族主义的觉醒。也是随着这场战役的溃败,反法同盟正式攻入了法国本土,并在次年3月份成功占领巴黎。
1814年4月4日,拿破仑在枫丹白露宫被迫签署《枫丹白露条约》与退位诏书,宣布放弃法国与意大利王位。条约核心内容规定拿破仑可以保留“皇帝”头衔,但统治权仅限于地中海小岛厄尔巴岛(面积约224平方公里)。
5月,拿破仑乘英国军舰“无畏号”抵达厄尔巴岛首府费拉约港,随行仅数百名忠诚的近卫军和少量官员。
31815年2月26日,趁欧洲列强在维也纳会议争吵之际,被流放厄尔巴岛的拿破仑,率600卫兵乘双桅船逃离。
3月,拿破仑成功登陆法国南岸,但立即迎来了围剿。千钧一发之际,拿破仑冲着前来围剿的第五团士兵,撕开胸襟喊道:“士兵们,向你们的皇帝开枪吧!”
顷刻间,“皇帝万岁”的呼声震彻海岸,路易十八仓皇出逃,拿破仑兵不血刃重返杜伊勒里宫,宣布恢复帝国,史称“百日王朝”。
拿破仑的回归引起了各国恐慌,于是英、俄、普、奥等国迅速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动员百万军队,计划分兵合围法国。
拿破仑此时也急需一场速胜来震慑对手,迫使对方谈判,于是,历史上著名的“滑铁卢战役”正式拉开序幕。
6月15日,拿破仑先发制人,派遣法军突破比利时边境,击败驻扎在此地的普鲁士军。普君溃败撤退,拿破仑因急需打出一往无前的势头,随即派出格鲁希率3.3万人追击撤退的普军。
而他本人,则率领法军主力,意图从中路突破威灵顿的防御阵地,实行分割防线后再围歼的计划。
可这次,命运仍然没有青睐拿破仑,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法军火炮陷入泥沼无法及时到位,拿破仑被迫推迟总攻时间。
下午时,内伊元帅率骑兵盲目冲锋,遭英军方阵屠杀。而另一侧的普鲁士军也在此时不惜一切代价、强行军12小时赶来支援。再加上被派出去的格鲁希由于脑袋固执,没能及时回援,拿破仑的军队逐渐走到了兵败的境地。
最后,随着8个营的老近卫军被击退后,威灵顿率领的英荷联军开始全线推进,拿破仑溃败,滑铁卢战役也由此落下帷幕。
这是拿破仑军事生涯的最后一战,也是欧洲历史上最具决定性的战役之一。
后来,有很多历史学家和军事爱好者都对这场战役进行了复盘、研究,多部分人给出的结论是:如果没有暴雨的影响加上格鲁希能及时回援的话,这场战役的胜者不一定会是威灵顿。
1815年,滑铁卢战役失利后,拿破仑被迫二次退位。
反法联盟要求彻底消灭威胁,于是,英国政府将拿破仑流放至南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一座远离大陆的火山岩孤岛。
1821年5月5日黄昏,拿破仑在昏迷中喃喃“法兰西……军队……冲锋……”,然后后停止了呼吸。尸检显示虽然显示胃部溃烂穿孔,但死因争议持续至今。
1840年,他的灵柩重返巴黎时,90万市民高唱《马赛曲》迎接——即便死亡,他仍是法兰西最矛盾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