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直之境
发布时间:2025-07-08 23:58 浏览量:1
举直之境
张新贵
暮春的风穿过鲁国宫殿的回廊,哀公的疑问像一粒石子投进静水:“怎样才能让百姓信服呢?”孔子的回答简洁如古玉,在时光里泛着温润的光:“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直”与“枉”,原是世间最分明的标尺。曾见老木匠选料,直木即便生在荒草里,也会被他一眼挑出,刨去浮尘便露出挺直的肌理;弯木再好,也只配做些边角小器。百姓的眼睛,原比木匠的墨线更精准。
村里的老族长处事,总爱把正直的人推到前头。张家婶子一辈子帮人说和,从不说半句偏私话,族长便请她管族里的纠纷,哪怕是叔伯兄弟争执,她依理论断,众人都点头服气。后来有年换了个油滑的管事,遇事只看谁家势大,没过半年,祠堂前的石狮子都像蒙了层灰,往来的脚步声都轻了几分。
原来“举直”从来不是抽象的道理。是让公道站在阳光下,让勤恳者不被埋没,让正直者不遭委屈。就像田埂上的稻草人, upright(挺直)了身子,麻雀自然不敢轻易来犯;若它歪歪斜斜倒在田里,纵有华美的衣裳,也镇不住人心。
见过官场戏台,有人把投机取巧的“枉者”捧到高处,他们说的话再漂亮,百姓也只当听戏文,散场后该抱怨的仍抱怨。倒是那些把清官廉吏推到台前的年月,哪怕政令严苛些,人们也认——因为知道秤杆是直的,砝码是准的,日子再难,也有盼头。
孔子说的“错诸枉”,不是把弯木劈碎,而是让它们回到该在的位置。就像河道里的礁石,若挡了正道,便挪去填岸,既不浪费,也不妨碍流水奔涌。百姓心里的秤,称的从不是官位高低,而是那杆秤本身正不正。
那年在江南古镇,见百年前的碑刻记载着乡贤名录,能刻上去的,多是些“认死理”的人:不肯为富家侵占贫田的教书先生,暴雨天守在河堤上的老汛兵,卖米时总多舀一勺的杂货店主。他们从未想着“服民”,却在时光里成了民心的定盘星。
风又起时,仿佛看见孔子站在杏坛边,指着那些笔直的树干说:“你看它们,从不刻意争高,却自然让人仰望。”原来让百姓信服的,从来不是什么高深的权谋,不过是让直者有其位,让正者得其尊。如此,人心自会如草木向阳,不必号令,自会欣欣向荣。
- 上一篇:强盛集团丨制度越完美,企业死得越快?
- 下一篇:民间故事:偷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