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口碑、封差评、涨粉丝!谁来挤破这个脓包?
发布时间:2025-07-09 05:11 浏览量:1
出门吃饭先瞧瞧饭馆评分,网络购物总要刷刷买家留言,外出旅游往往看看他人的攻略 ……这是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消费时的惯性操作。目的无非就是为了少踩几个雷、多避几个坑。
但现实常常是 “买家没有卖家精”,不少消费者不知不觉就入了一些不良商家埋好雷的坑。总台《财经调查》栏目最近的报道就揭露了网络水军操控评论的灰产劣迹——“好评”都是刷出来的,“差评”莫名其妙就没有了,凭空编造的“探店笔记”也能顺利通过平台审核,控评、封评乃至为负面品牌洗白等各种业务应有尽有。 它已发展成一条高度专业化、分工明确的产业链,正成为造假、贩假的重要推手。
如果看一时,造假的商家忽悠了顾客,赚了快钱,平台快速积攒了人气,赢得了流量。唯一的 “冤大头”就是被虚假好评迷惑的消费者。可如果看长远,这种“好评”无异于慢性毒药,必然导致劣币驱除良币,终会造成商家、消费者和平台全输的结局。 当消费者发现“全网零差评”原是水军“杰作”,当“眼见为实”的体验都可以像工厂一样批量化生产,当“好评”都能明码标价变成可以买卖的商品,平台苦心构建评价机制的公信力距离“崩盘”也就不远了。
平台经济的基石是信用,而非流量。这并非多么深奥的道理,关键是如何看待长期利益和短期收益。当平台既当裁判员 ——制定规则,又当运动员——通过流量获利,就往往难以抵住现实的诱惑,所谓的管理机制就常常会沦为“稻草人条款”。
因此,平台要有眼光和格局,主动承担起管理主体责任,这包括规则的制定要建立在公平公开公正的基础上,维护货真价实的商业底线,别为了一时的流量小利而剑走偏锋;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对纵容甚至参与造假的团队强化内部追责,不能总是甩锅商家或者下架违规者这类表演式公关,拿出刮骨疗毒的变革勇气和担当;技术反制全面升级,利用数据校对、消费凭证识别等手段筛选出造假内容,压缩网络水军的活动空间。
当然,自律必须建立在他律的基础上。因此,监管必须同步强化。比如建立 “虚假内容占比”与平台广告分成挂钩的惩戒机制,让平台为监管失职付出真金白银的代价,使之从“表面合规”转向“实质担责”。 对网络水军的打击更需要常抓不懈,形成行政处罚与刑事打击衔接配合的组合拳,尽快根除这一网络毒瘤。
“流量至上”的网络时代,包括平台在内的许多市场参与者往往会迷失方向。但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消费市场的铁律没有改变:商业利益不能凌驾于消费者权益之上,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不是虚假的评分数据,而是消费者的支持和信任。 一时的“好评”、涨粉和虚假数据,撑不起长久的未来。这些脓包越早挤破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