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伴小吴庄

发布时间:2025-07-19 02:11  浏览量:1

流经小吴庄的涧溪,其实是横埠河东源的上游,尚不能称河,当地人喊大涧,或更具体些喊鹿狮大涧。河床多砂卵石,水流湍急,属典型山溪河谷,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横埠河。

习水利为生的我,了解一些横埠河的脾气。梳理整条河流时脑海中忽地想起一句成语,“三长两短”,“三长”是指横埠河有三处入江口——分别经汤沟河、陈瑶湖、枫沙湖入江,而“两短”则是横埠河有两处源头——东源和西源。一条河流拥有如此独特的个性,和毗邻的杨市河、罗昌河相比,像是阅历丰富的中年人和单纯年少的孩童,让人顿生好奇,横埠河究竟有啥不同的况味。

三年前,县里在鹿狮大畈举办油菜花节,会场设在鹿狮大涧边上。春三月,万物初生,涧溪里水声叮当,历一个冬天的酣睡刚刚醒来,溪水软软的,不太理会这片金黄。会场三面环山,山岭峻险,林深竹茂,县内海拔最高的三公山就藏在这片崇山中,自然这山中也藏有横埠河的源头。

灰竹凹,凹是地名,音读“洼”,我一直以为是鹿狮的。

在将军老饭店,遇到钱铺初中校长吴仕钦,宗家,我是豸岭吴,他是井边吴,据谱上记载,这两支吴很亲。在当地,吴校长算是名望之人,我同他聊天聊起灰竹凹,他非常意外,随口说“你怎么晓得这个地方”,这地方在三公山的西侧,半山腰里,“这灰竹凹归井边村的,去年底我们去过。”说真话,我更意外,我知晓的只是地图上的灰竹凹,一直纠结是否有路上去,吴校长的话无疑给了我肯定回答。熟悉后,他小声地告诉我,是井边吴修建宗祠,派人到灰竹凹里,还真的相上了几棵大树,也只有这深山老林才有古树了。

我在想,古树旁应该有泉眼,泉水应该比古树更老。这应该就是横埠河的源头吧。千百年来,这一滴滴泉水无声地流出来,一路奔突,容纳,积聚,喧哗,咆哮,渐成溪河,汇入长江。

想去灰竹凹看看,却一直没有去成。金家坂、井边、鹿狮口,这些地方我是熟悉的,多因工作的缘故,多年前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前几年修建立新水库工程、横埠河治理工程,老将军乡的这片土地跑了不少遍。

东源的鹿狮涧自三公山西灰竹凹西流至金家坂,合赤脚岭之水达井边,左纳矿尾砂坝凹支小水,右纳猫儿尖及磨盘岩北之水,出鹿狮口,循笔架山西麓于小吴庄西……

小吴庄,鹿狮大涧和虎栈香炉尖两条小河的汇流处,灵性如水。

二水汇合处为一大块坚岩,平坦如砥,其下有天然的一处陡坎,村人因地制宜垒石建堰,名曰龙王堰,猜想应是取风调雨顺之意吧。河水蓄高,顺陡坎下泄自成瀑布。站在堰旁,堰上水面清净波平,似一碧玉盘镶在田野间村郭外。筑堰抬高河水,自流灌溉周边水田,也曾引水入小吴庄,小小村落因水流而灵动,孩童灵动,老人灵动,树木灵动,宅屋灵动。

石屋

多年前的那次油菜花节中午,友人在小吴庄旁的将军老饭店设宴小聚,顺道带我们走进小吴庄闲逛。山里的村落,满是野趣。走在弯弯又窄窄的田埂上,村口一栋石头码筑的房子吸足了众人的眼球。前面正墙,两侧山墙,全是用卵石垒起来的呀,卵石形态各异,颜色也不相同,麻白色,褐黑色,桔红色,奶黄色,或深或浅,或浓或淡,随意而成。走近看,还是大有讲究的,卵石均为长腰型的,偏瘦扁的,照面相多是略微凿打,分层码砌,咬缝拼接,匠心而成,就是一幅绝美的大自然画作。

这座石屋就是小吴庄的记忆。

朴树500年树龄

村中一棵朴树,500年树龄,挂有一级保护树木的铭牌。树身数丈,约摸得三个成人才能合抱过来,几个人摊开手在比划。古树四周已用花岗石栏板圈着,地面铺着从大涧里捡来的鹅卵石。春三月,树枝还是枯着,没有泛青,和地上的鹅卵石同色,而不远处的田野里油菜花正花闹闹的。树已空心成树洞,人可进出,我也随几个友人钻进树洞里,漆黑幽深,里面像是有声音萦绕,听村民讲有蝙蝠做了窝,傍晚时分常见蝙蝠飞进飞出。树洞应是曾遭雷击所致,大树三个枝叉靠东侧的这枝明显是雷劈开折断了,但在走访中,村民都说这树是福树,上山下河的,大人小孩倒也通泰平安,是这古树保护小吴庄人丁兴旺了几百年。

这棵朴树最特别的当数树干,外表就像鸟巢,用沟壑纵横或横七竖八都行,没有一块平整的树身,像是雨水冲刷后的黄土坡,全是大坑小凼的,也可用老人额头上的皱纹作比喻。更奇特的是这凹凸不平的树干上又生发出无数根枝条,像是稻草人,古树像是有使不完的气力,浑身热血沸腾。我觉得这些也许就是古树的根须,这根须长入泥土后又成了小树干,许多小树干抱在原来的树干周围,以致缠绕成这鸟巢状。

古树百米之外就是龙王堰。

龙王堰泄洪时磅礴之气

垒石而成的堰体,遭遇河水冲刷,时有毁坏,尤其突发暴雨山洪,堰石纷纷滚落,被洪水裹挟着,分崩离析。也许这是一次远行的机会,山里的石头走得更远,奔跑到离河湖更近的河滩上,那些遗落的鹅卵石也许是跑累了,本想歇脚一会儿,却不料被泥沙挽留了,把他乡当故乡了。

去年初,上马一河道整治项目,千疮百孔的老堰如何处置摆在面前,是继续修修补补,还是拆除重建,十分的纠结。几经权衡最终决定拆除石堰,在原址重建砼拦河堰,结合小吴庄美丽乡村建设,以及远期三公山旅游等长宜之计,把该堰设计成鱼鳞堰。层层叠叠,环环连波。平静如镜的河水欢腾地翻滚着,浪花飞溅,漩落入河槽。

有拆除的,自然也会有保留的。虎栈桥一直列在拆除名单中,原因很简单就是这老桥阻水,增加壅水高度,将致上游挡土墙高度增高。更由于距下游不过百米远的新虎栈公路桥建成后,这座老桥就成了人行桥,田畈间的河沟两侧走动,扛个锄头抄近道,老桥似乎可有可无的了。一开始我也没有太上心,老旧的桥若是危桥,背上安全隐患更是大问题,拆就拆了吧,征求镇村意见时,几乎铁板钉钉的事就是拆掉。直到该项目开始施工了,有天我偶然在一本志书上看到这座老桥的介绍,觉得几十年了还保存完整的老桥是不是非要拆掉,还是想亲自实地走访一下,和老桥招呼一声。

烟雨中的虎栈老桥

又是清明节后,油菜花零落,小雨纷扬,涧沟里溪水渐长,湍急而迫切。走近老桥,是座五跨的平板石桥,桥墩为肉红色麻石,尖刀嘴型分水口,设计时匠心独具,极其合理的分水流态。桥墩九层条石码砌,分层分缝咬合,四拐三线。流水冲刷桥基,右侧两孔深淘,溪水贴岩面而成深坑,清澈见底。而左侧三孔遭砂石淤塞,估计只有在汛期水量大时才过流。站在桥面,三根青色麻石条并列而成,条石一尺见方,凿纹规整,条石间糊有水泥浆。神奇的是缝隙里长有几丛茅草,根部堆积着苔藓,细雨间翠葱欲滴。高低错落又疏密有致的布局,插花高手也不过如此;鲜草缠绕着朽茎,枯荣交替。哪舍得着毁了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摆在哪里都是一幅好画面。我想用工艺品来形容这座桥,称为文物也不为过。

好精致的一座桥。

于是我找到设计人员,一个请求就是尽可能地保留这座古桥,它已五十岁了,再活五十年,到百岁时后人还能见到这件古物。小吴庄的风水就在这里呀,有青山隐隐,绿水迢迢,古树参天,桥堰古物,小庙宗祠,良田沃野,有了这些不就是宜居之地嘛。

虎栈老桥古朴精致

涧沟上的这座桥,五十年间肯定经历过一场场洪水,经受过洪水拍打,肯定有超标准洪水,有灭顶之考,没有冲垮,它是以看似单薄实却厚实且科学合理的化洪魔牛刀小试。可以试想,建造时工匠们心中肯定有个样式,也可能有个草图,建成后就是这个模样;可以肯定,那时没有计算公式,没有洪水标准,也不能说出什么科学依据;可以还原,村里人修建这座桥,方便南来北往的行人,方便出行搬运,若是被洪水冲毁了,也没有什么,等洪水退后,再来修桥,最多抱怨一句这次老天爷脾气大了,这水就跟“起蛟”一号的。其实,农耕社会人们逐水而居,就是和洪水打交道,所有的桥塥堰坝乃至当家塘,都是人类生存之外的附属物。

曾在横埠河的雨亭,老横埠河大河旁有户人家写了副对联——老桥秉至善载情载义,河水性清白流芳流名。用在虎栈桥上也很合适。

小吴庄的人也是至情至义的。在施工龙王堰时,工地上小祁工程师负责协调施工镇村矛盾,他同庄子里的人熟悉。他说还真有老奶奶送茶水到工地上,一个劲地说这堰修得好呢。还说这老堰修得好哩,庄子边的田地有水浇,堰边上留有一排洗衣步子,洗衣裳淘米洗菜,这大涧里水好,养人得很呢。一句洗衣步子提醒了我,这大涧两侧都做挡土墙了,设计时没有预留下河台阶,怎么到河边洗衣洗菜呢。

去年底,工程建设尾声,因工作调动我离开了小吴庄大涧治理现场,自然也少有机会再到龙王堰、虎栈桥看看。好在有微信,监理老韩时不时地发个动态图片,弄个短视频还配上深情的音乐,让我了解到最新的工程实况。又到了雨季五月底某天,老韩制作了泄流时龙王堰的视频,浪花飞跃,水波随着欢笑在河槽间翻滚,鱼鳞闪烁。我还留心地看到,堰旁建有几处洗衣步子。

作者:吴志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