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学而思”听课有感
发布时间:2025-07-21 06:00 浏览量:1
暑假,女儿报名“学而思”的人文创作班,周末带女儿去上课,我端坐在后排,放下手机一边听一边思考。老师复习了上次课学习的有关内容,从唐诗中感受诗人的心情和境界。说到唐诗不得不想到李白,李白的诗歌在考试中经常出现。试想如果李白能穿越到现在,当他看到中小学生认真学习他的作品并参加考试,与他同时代的人对比,不知道李白会有怎样的感想。想到周杰伦的歌《听妈妈的话》,其中的歌词“长大后我开始明白,为什么我跑得比别人快,飞得比别人高,将来大家看的都是我画的漫画,大家唱的都是我写的歌”。李白可以骄傲地说,大家读的都是我写的诗。
图片来自网络
后来老师开始了新的内容,学习叶圣陶的《稻草人》。她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介绍了作者的情况,并从国外的童话故事讲到中国的童话故事,这需要小朋友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为什么叫语文,就来自叶圣陶,口头的叫语,书面的叫文,结合起来就是语文。按照《稻草人》的内容,老师逐段逐段进行分析,并挑选有难度的词语进行分析,解释本义是什么,句中意是什么。听了老师的讲解,别说对小朋友来说有难度,就成年人也未必回答得上,有时还特别烧脑,在脑袋里“转圈”。比如解释一个词语,心里知道是怎么回事,可以就是表达不出来。
两个小时的时间过得很快,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解,看得出来用情、用心、用力。课程快结束的时候,说到《稻草人》为什么以悲剧结尾,需要结合叶圣陶写作这个童话故事的时代背景,这反映了在那个水深火热的年代,知识分子无力改变社会的现状。
旁听给自己也上了一课,记得我们小时候学习语文简单多了,没有这么复杂,也难怪现在的学生中考、高考分数那么高。想到学以致用,中小学学习语文的方式方法能用到工作中吗?语文教科书大部分是文学作品,阅读理解、分析、思考、解答等,可以形成很多花样的题型,大家都有过在题海中摸爬滚打的经历。可是工作之后,大家接触的是公文,公文是另外一套语言体系,少有人像语文教科书那种进行理解分析。除了文字工作者写材料会逐字逐句地推敲、斟酌,对于大多数阅读者来说,基本上是一晃而过。试想,如果把公文出题像中小学那样考试,结果将会怎样呢?
每个阶段干每个阶段的事情,中小学的语文学习、阅读理解,难道仅仅是为了考试吗?为什么不能提前介入公文的学习呢?为了更好地学以致用,如果能将语文教材学习与公文写作有机结合起来,会不会更好呢?至少可以大学阶段进行这方面的尝试。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