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笔网评】谁在给违规“希望杯”递“希望”?
发布时间:2025-07-24 19:01 浏览量:1
7月20日,一个本该放松的暑假周末,却有近千名中小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参加了一场紧张的“希望少年”数学竞赛。这个被冠名为“希望少年”的竞赛活动,真身正是此前大名鼎鼎的“希望杯”奥数赛。这个被教育部三令五申叫停、明确点名的竞赛,为何仍吸引近千名学生在酷暑中赶考?(7月23日《南方都市报》8版)
近千名中小学生顶着酷暑走进考场,最小的参赛者才刚上一年级。这场名为“希望少年”的数学竞赛,实则是被教育部三令五申叫停的“希望杯”变种。当违规竞赛换个马甲就能招徕满堂考生,当明确的“黑竞赛”仍让家长趋之若鹜,我们不得不追问:究竟是谁在给这些违法违规的赛事注入“生命力”?
换汤不换药的“竞赛生意”,利益链上的共谋。“希望杯”的死灰复燃,从来不是孤立事件。从“希望杯”到“希望少年”,名称在变,套路不变:培训机构打着“培养思维”“升学加分”的旗号,吸引家长报名;通过设置报名费、售卖辅导材料,将“竞赛”变成一本万利的生意;更有甚者,与部分学校暗通款曲,把违规赛事成绩包装成“升学敲门砖”。而孩子们的童年,不过是这场生意里被消耗的“筹码”。
值得警惕的是,这些“黑竞赛”总能精准抓住家长的焦虑。当“别人都在考,我的孩子不能落下”的心态蔓延,当“竞赛获奖=名校入场券”的谎言被反复强化,理性很容易被内卷吞噬。一年级学生本应在草地上追蝴蝶,却被迫坐在考场里解奥数题——这种扭曲的教育生态,正是利益链条最伤人的注脚。
显然,这是监管与现实的落差。“禁赛令”为何挡不住“赶考潮”?教育部2022年就将“希望杯”排除在合规竞赛名单外,2023年更明确其为“需坚决抵制的黑竞赛”,但禁令为何成了“稻草人”?一方面,违规赛事的隐蔽性在增强,通过“换名称”“转地下”“线上赛”等方式规避监管,增加了查处难度;另一方面,基层监管的力度仍有不足,对培训机构的虚假宣传、违规组织赛事等行为,往往停留在“提醒”层面,缺乏实质性的惩戒。
更深层的症结,在于“升学参考”的隐性存在。正如专家所言,部分学校仍将竞赛成绩作为招生“潜规则”,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操作,让家长不得不“赌一把”。当合规的竞赛渠道被规范,而隐性的升学门槛未拆除,家长们自然会转向这些“黑竞赛”。毕竟,在“不能输在起跑线”的焦虑面前,“违规”的风险似乎成了可以承受的代价。
斩断“黑竞赛”的根,需要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要让违规“希望杯”彻底“凉凉”,不能只靠家长的“清醒”,更需要系统性的破局。首先,监管必须“长牙”,对顶风作案的培训机构、为赛事站台的学校,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让“黑竞赛”的组织者付出沉重代价;其次,要斩断“竞赛与升学”的关联,严格落实“公民同招”“阳光招生”,让任何竞赛成绩都不能成为升学的“加分项”;最后,要加强对家长的引导,通过社区宣讲、学校科普等方式,帮家长看清“竞赛神话”的真相,理性规划孩子的成长路径。
教育的“希望”,从来不在违规竞赛的证书里,而在孩子自由探索的眼神中。当“黑竞赛”失去生存的土壤,当家长不再被焦虑裹挟,当学校真正以“育人”为导向,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有幸福感的下一代。毕竟,一个健康的教育生态,不该让孩子们在本应欢笑的年纪,就为一场违规的竞赛而焦虑奔波。
- 上一篇:逐绿向新 湖美城兴
- 下一篇:石鸾英三战南关,一日连胜岳家军三大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