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鸾英三战南关,一日连胜岳家军三大悍将
发布时间:2025-07-24 19:35 浏览量:1
石鸾英三战尽南关:牛通折戟、欧阳从善负伤、宗良落马,女将一日连胜岳家军
云南的六月,雨水刚停没几天,山头上还冒着雾气。镇南关那场恶仗刚过没多久,岳家军的小将们就开始私下嘀咕:这地方咋这么多漂亮姑娘?岳雷和韩起龙一个抱得郡主,一个收了小姐巴秀琳,小伙子们嘴上不说心里却都泛酸。
平南关失守后,大队人马兵临尽南关城下。岳雷这小子性格稳重,把攻打的任务交给金毛太岁牛通,还特意叮嘱一句:“听说对面总兵厉害,你别大意。”牛通倒是乐呵呵地接了令,说句实话,他脑袋瓜简单得很,这会儿只想着也能抓个媳妇回去,不输兄弟们。
其实在云南一带,“金毛太岁”这个绰号可不是白叫的。据说他小时候跟着父亲牛皋混迹太行山时,就靠一身蛮力吓唬村口野狗,有次把邻村张老汉家的驴追进河沟里——事后还被老娘揪着耳朵骂了一顿。这点糗事后来传到军中,每逢喝酒就有人拿出来调侃他。
再说尽南关那边,总兵石山本来脾气暴躁,一听前线告急,当即披挂出阵。他手里的三股火焰叉,可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贝,在当地还有段旧话流传:“见叉如见命”,意思就是谁碰上石家的火焰叉,多半要吃亏。这天他带人杀出城门,与牛通在城外厮杀起来。两人你来我往二十多个回合,那刀和叉撞击声,在雾气里像闷雷滚动。
结果还是年轻力壮占了便宜。牛通猛劲使足,一招“拨草寻蛇”砍中了石山胳膊——虽不致命,但鲜血直流,也够让老总兵疼得直哼哼,只好败退回城。有个小细节,《滇西纪略》里提过一次,说当时石山坐堂喘粗气,还让家丁煎药敷伤口,那药方至今有老人记得,大黄配川芎,用的是当地野生药材。
厅堂之上,石鸾英闻讯赶来,看父亲受伤脸色发青,她也顾不得许多,当即披挂整齐拎枪要出战。据她奶奶讲(据《昆明乡谈录》记载),小时候她练枪扎稻草人,从未掉过泪,这种狠劲儿,是从小磨出来的。“女子自强,不输须眉”,村口老人常念叨这一句,说的是她娘俩儿子的风骨。
此刻阵外正热闹呢。牛通打完仗余兴未消,在营前高声讨敌骂阵。他看见对面冲出来一个女将,人长得俊俏又威风,当场咧嘴傻笑,自言自语道:“这地界真不错,到处都是美人,要不今天就定下来吧!”其实这种憨态,也是他平日惯常作风,据熟悉他的副将李福生后来讲,“这娃心眼实,就是不会拐弯。”
两骑相对,中间隔着尘土飞扬的一条路。双方并无寒暄客套,只听牛通喊道:“我是藕塘关金节侄儿、太行公道大王之子,你我门当户对,不如成亲如何?”谁知换来的只有一句冷嘲热讽。“呸!你照照镜子再胡扯!”姑娘毫不客气地挺枪刺来,两人在马上斗做一团。这场景,被附近赶集卖菜的大婶看见,还跑去茶摊添油加醋讲了一番——“男娃想娶媳妇不要命啊!”
十几个回合下来,形势逆转。石鸾英发现硬拼不是办法,于是策马欲走,却被身后的呼喊惹恼,她索性用绝活——锭铁飞爪抛向身后。本以为能把傻小子直接勾下来,不料只是钩住甲带,不过已足够使巧劲拉翻敌手。一时间营前尘土四起,有胆大的宋卒悄悄学了一招半式,以备以后用在擒贼捉兔上头,可惜没人敢公开承认罢了。
五方太岁欧阳从善眼疾手快冲出来救援,却被迫与女将短兵相接。不料同样中招,被飞爪狠狠刮破手背,他疼得丢盔弃斧败退而归。《云岭旧事》中有写到,此役之后欧阳每逢阴雨天气,总觉右手隐隐作痛,据医馆掌柜推测,是筋骨损伤所致。当年随军郎中给开的偏方,现在已然失传,仅留下一句话,“世间哪有无名英雄,全凭苦熬。”
第三位登场的是宗良,他本想仗着镔铁棍横扫千军,可惜还未近身,就被箭射胯下坐骑,那匹枣红马惨叫一声,将主人掀翻泥坑。有趣的是,这匹战马原本出自曲靖刘氏牧场,相传耐劳驯顺,如今却因箭疮暴毙,也算冤枉。《曲靖畜牧志》曾专章记述此事,说宗良本人多年后仍念叨那匹好马,比丢官降级更难受些许。
关键时刻韩起龙兄弟及时阻挡住追击,而宋朝士卒趁乱救走宗良,否则怕又是一桩性命之忧。从旁观者角度来看,这一天内连续三员勇将在同一个女人枪棒箭矢下折戟沉沙,也算奇观。有书卷残页记载,那夜守城百姓偷偷敲锣放炮庆祝,都夸“大小姐比男人还能打”。
关于这一役,还有民谣流传至今:
“云南六月雨初晴,
女侠单骑震边营;
男儿争妻皆落败,
英雄莫问是雌雄。”
这些故事如今只剩零星片段存于坊间,无论真假,都成了市井茶肆里的谈资。当年参与救治受伤士卒的村医陈瘦竹晚年闲聊时感慨,“世上的恩怨情仇,多半都是‘抢媳妇’惹出的祸端。”他的孙辈至今还保留当年的破铜锅盖,上面划痕累累,据说就是某次混战留下的印迹,每逢祭祖都会摆上一角,以示警醒后代莫轻易争强斗狠。(信源:《滇西纪略》《昆明乡谈录》《云岭旧事》《曲靖畜牧志》,部分内容来自民间口述及家庭轶闻)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史实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