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槐仙
发布时间:2025-08-02 04:30 浏览量:1
清末民初,豫东有个叫落霞村的小地方,村后那片老槐林有些年头了。树干粗得要两个汉子合抱,枝桠盘虬卧龙,到了夏天能遮半亩地的阴凉。村里老人常说,槐林里住着槐仙,逢年过节总有人提着供品去林子里烧纸,求家里平安顺遂。
栓柱是村里的樵夫,二十出头,爹娘死得早,独自一人住在村头的破屋里。他力气大,心肠热,见谁家有难处总乐意搭把手,就是性子直,不信那些神啊仙啊的说法。
"栓柱,今儿别往槐林深处去,"隔壁的三婶子挎着篮子往他门口送了两个窝头,"昨儿夜里我家狗对着林子叫了半宿,怕是有啥不干净的。"
栓柱啃着窝头笑:"三婶子,那是狗见了兔子,您放心,我砍了三年柴,啥没见过。"
这天日头偏西,栓柱挑着两捆柴往家走,路过槐林时听见里头有哭声。细细软软的,像个女娃子。他皱了皱眉,这时候谁家孩子还在林子里?
"喂,有人吗?"他放下柴担,拨开半人高的蒿草往里走。槐树叶密,太阳落得快,林子里已经有些暗了,地上积着厚厚的腐叶,踩上去沙沙响。
哭声是从最粗的那棵老槐树下传来的。栓柱走近了,看见个穿蓝布衫的老婆婆,正坐在树根上抹眼泪,手里还拿着个破了口的瓦罐。
"大娘,您在这儿哭啥?天黑了,咋不回家?"
老婆婆抬起头,脸上皱纹像老树皮,眼睛却亮得很。她上下打量栓柱一番,叹了口气:"后生,我家的牛丢了,那是准备卖了给孙子治病的......"
栓柱心里一软:"您别急,牛啥时候丢的?我帮您找找。"
"刚还在林子边吃草,转个身就没影了,"老婆婆抹着泪,"后生,不麻烦你了,我自己再找找......"
"那咋行?"栓柱把柴担往树边一靠,"您告诉我牛啥模样,我年轻,脚程快。"
老婆婆说那牛是头黄牛,左耳朵缺了个角。栓柱应着,抄起砍柴刀就往林子深处走。他寻思着,这老槐林虽大,但黄牛走不快,说不定躲在哪个角落吃草呢。
可他在林子里转了一个多时辰,太阳都落尽了,别说黄牛,连牛蹄印都没见着。林子里起了雾,潮气裹着槐花香扑面而来,他忽然觉得头有些晕,像喝了两盅米酒似的。
"后生,回来吧。"
远远传来老婆婆的声音,栓柱定了定神,循着声音往回走。到了老槐树下,却见老婆婆正坐在那儿抽烟袋,地上摆着个粗瓷碗,碗里是冒着热气的粥。
"大娘,没找着......"
"不打紧,"老婆婆朝他招手,"饿了吧?先喝碗粥暖暖身子。"
栓柱确实饿了,也没客气,接过碗呼噜呼噜喝起来。那粥是小米熬的,带着股淡淡的甜味,喝下去浑身舒坦,刚才的晕乎劲儿也没了。
"大娘,您家在哪儿?我送您回去。"
老婆婆笑了,眼角的皱纹挤成一团:"我就住在这儿。后生,你是个好人,今儿谢谢你了。"她说着从怀里摸出个布包,塞到栓柱手里,"这个你拿着,不算啥谢礼。"
栓柱一愣,打开布包一看,里面是几块碎银子,闪着白花花的光。他赶紧往回塞:"大娘,这我不能要,我就是帮您找找牛......"
"拿着吧,"老婆婆按住他的手,眼神忽明忽暗,"往后要是遇着啥难处,来这儿找我。"说完,她站起身,慢悠悠地往林子深处走,转眼就被雾气遮没了。
栓柱捏着银子,心里犯嘀咕。这老婆婆看着不像有钱人,咋会有碎银子?他往四周看了看,除了那棵老槐树,啥动静也没有。他挑起柴担往家走,一路琢磨着,难不成真遇上槐仙了?
过了几天,村里出了件怪事。李秀才家的小儿子丢了。那娃才五岁,中午在门口玩泥巴,李秀才夫妇不过进屋喝口水的功夫,出来就没见着人。全村人帮着找了两天,把附近的沟沟壑壑都翻遍了,连个影子都没有。
李秀才急得满嘴起泡,头发都白了大半。他媳妇坐在地上哭,说八成是被狼叼走了。栓柱看着心里不是滋味,忽然想起那天老婆婆说的话,"遇着啥难处,来这儿找我"。
他咬咬牙,当天傍晚就提着两斤刚买的糕点往槐林去。到了老槐树下,他把糕点摆在石头上,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大娘,要是您真在这儿,求您发发慈悲,帮李秀才找找孩子吧。"
话音刚落,身后传来老婆婆的声音:"后生,你倒心善。"
栓柱回头,见老婆婆还是那身蓝布衫,手里拿着个纺车,正慢悠悠地纺线。"大娘,您能帮着找找孩子不?"
老婆婆叹了口气:"那娃是自己跑进林子深处的,被迷了路。你顺着东边那条小路走,走到第三个岔口往左拐,能看着棵歪脖子树,他就在那树下睡着了。"
栓柱喜出望外,磕了个头就往东边跑。果然,走了约莫半个时辰,真见着棵歪脖子槐,树下蜷缩着个小小的身影,正是李秀才的儿子。他赶紧抱起孩子往回走,那娃还迷迷糊糊的,嘴里嘟囔着"婆婆给我糖吃"。
把孩子送回李秀才家,两口子千恩万谢,非要塞给栓柱银子。栓柱推辞不过,收了一小半。他心里越发肯定,那老婆婆就是槐仙。
打那以后,栓柱常去槐林看老婆婆。有时带些米,有时带些菜,老婆婆也不跟他客气,总是留他喝碗粥。粥里偶尔会有几颗圆润的槐米,吃着格外香甜。
村里人渐渐知道栓柱认识槐林里的"神仙",谁家有难处都来找他。张寡妇家的鸡丢了,栓柱去说一声,第二天鸡自己回了窝;王老五的耕牛病了,栓柱去求了求,老婆婆给了些槐叶,捣成汁灌下去,牛竟好了。
栓柱在村里的地位渐渐高了,不再是那个穷樵夫。有人给他说媒,是邻村一个叫春燕的姑娘,长得俊,手脚也勤快。两人见了几面,都挺满意,就定了亲,打算秋后成亲。
可就在成亲前一个月,村里出了更大的事。先是几家的猪莫名其妙地瘦了,接着地里的庄稼也黄了一片,像是被什么东西啃过。更邪门的是,有天夜里,赵老栓起夜,看见槐林里飘着蓝幽幽的光,还听见有人唱歌,那调子怪得很,听得人头皮发麻。
村里人心惶惶,都说槐仙发怒了。有人提议,要不再去拜拜,多送些供品。可这次,栓柱去了几次槐林,都没见着老婆婆。那棵老槐树下空荡荡的,只有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
这时候,村里的老猎户刘胡子站出来了。他年轻时在关外闯荡过,见过些世面,总说那些神神叨叨的都是骗人的。"依我看,根本不是啥槐仙,是山里的精怪作祟!"刘胡子扛着猎枪,"今晚我带几个人去林子里看看,非把那东西揪出来不可!"
栓柱不乐意了:"刘叔,老婆婆不是害人的,她帮过咱村不少忙......"
"帮?现在出事了她咋不出来?"刘胡子瞪着眼,"我看就是她搞的鬼!"
当晚,刘胡子带着四个后生,背着猎枪、拿着火把进了槐林。栓柱不放心,也跟在后面。林子里黑得很,火把的光只能照亮眼前几步远的地方,槐树叶被风吹得哗哗响,真像有人在哭。
走了约莫一个时辰,到了那棵老槐树下。刘胡子让大家熄了火把,静静地听。果然,没过多久,就听见树后传来呜呜咽咽的声音,像是纺车在转,又像是有人在哭。
"在那儿!"刘胡子端起猎枪,猛地举起火把。
火光中,只见老槐树的树洞里,坐着个蓝布衫的老婆婆,正坐在纺车旁纺线。她面前的地上,堆着些枯黄的槐叶,还有几个干瘪的稻草人,身上穿着小小的布衣服,看着竟有几分眼熟。
"果然是你在捣鬼!"刘胡子大喝一声,"那些庄稼是不是你毁的?"
老婆婆缓缓抬起头,脸上的皱纹似乎更深了,眼睛里却没了往日的光亮,只剩下灰蒙蒙的一片。"他们要砍树......"她的声音嘶哑得像破锣,"砍了树,我住哪儿......"
栓柱一愣:"砍树?谁要砍树?"
"村西头的王地主,"老婆婆指了指树外,"他说这片林子挡了他家的风水,要在秋后把树都砍了,盖新庄子......"
这时候,一个后生忽然叫起来:"那稻草人!像不像前几天丢了的鸡鸭?"
众人一看,果然,那些稻草人身上的小衣服,正是村里人给鸡鸭做的标记。刘胡子骂了句脏话,举枪就要打。
"别打!"栓柱扑过去按住他的枪,"她只是想保住自己的家......"
"她毁了庄稼,还偷鸡鸭!"刘胡子挣开他,"这种精怪留不得!"
就在这时,老槐树忽然剧烈地摇晃起来,树叶哗哗往下掉,地上的腐叶像波浪似的翻滚。老婆婆的身影渐渐变得透明,最后化作一缕青烟,钻进了树洞里。紧接着,树身上裂开一道缝,里面露出些东西——不是金银财宝,而是一堆小小的骨头,还有些生锈的长命锁。
栓柱看得浑身发冷,那些长命锁,他认得,是前几年村里夭折的几个孩子戴过的。
"这......这是咋回事?"一个后生结结巴巴地问。
刘胡子脸色煞白,手里的枪都掉了:"我......我小时候听我爷爷说,这槐林底下是乱葬岗,早年闹瘟疫,死了不少人......"
后来,村里人把老槐树刨了。树桩里藏着个黑漆漆的洞,洞里有具盘膝而坐的枯骨,身上还穿着破烂的蓝布衫,旁边放着一架朽坏的纺车。
王地主听说了这事,砍树的心思也歇了。没过多久,他家里起了场大火,烧得精光,人也疯了,整天在街上念叨"别砍树,别砍树"。
村里的庄稼慢慢好了,也没再丢过东西。栓柱和春燕成了亲,生了个大胖小子。只是从那以后,再没人去槐林烧纸了。那片林子渐渐荒了,蒿草长得比人还高。
有天晚上,春燕给栓柱缝衣裳,忽然问:"当家的,你说那老婆婆,到底是啥呀?"
栓柱望着窗外的月亮,沉默了半天,才缓缓说:"她啊,是个守着家的可怜人。"
其实他没说,那天刨树的时候,他在树洞里捡着个布包,打开一看,是几块碎银子,跟当初老婆婆给他的一模一样。还有半块没吃完的糕点,已经硬得像石头,上面落着一层槐米,白花花的,像极了人的骨头渣。
后来落霞村的老人都说,那不是槐仙,是个孤魂,守着埋在树下的孩子,守了一辈子。她帮村里人,是盼着有人能念着她的好,别毁了她最后的家。可终究,还是没能守住。
本故事为纯原创民间故事,寓教于乐,旨在丰富读者业余文化生活,所有情节根据民间口述整理而成。纯文学作品,借古喻今、明道讲理,勿与封建迷信对号入座!抄袭、侵权必究!